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教育部介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关情况
2011-02-25    教育部

字体大小: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关情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1年2月25日)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但也应看到,我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教育规划纲要在全面部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专门设计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争取近些年有所突破,取得较大进展。这些试点包括: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

  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从1998年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2006年成立“匡亚明学院”,复旦大学2006年成立“复旦学院”等,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建立高等学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体制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努力使受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

  拔尖计划先行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选择了19所高校实施。教育部成立了由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审定实施方案、选拔入选学校、指导各校的实施工作。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自主招生、二次选拔等途径,遴选有兴趣、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入该计划学习。通过建立试点学院或试点班,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机制。如北京大学在“元培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基础学科项目组;清华大学选择已有较好基础的数理基础科学班、钱学森力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联合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各高校积极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很多学校提出设立“拔尖计划”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请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如北京大学聘请田刚、王恩哥、高松、王晓东院士分别担任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班项目主任。各高校还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加强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系统考虑。下一步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稳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各有千秋 尚无共识
· 优化专业设置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 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双创”人才
· 林忠钦: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高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 戴立益委员:高校不应盲目“重海归、轻本土”
· 高校如何培养人工智能“大国工匠”
· 杜玉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基本思路和任务
· 人才培养:提高质量的重中之重
· 北京林业大学:彰显特色 内涵发展 践行实践育人
· 扬州大学王承堂:打造双创教育生态 加快培育双创卓越人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