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速度加快趋势,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
生源面临枯竭挑战的中国大学接下来该怎么办,中国高等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推荐专题:2011高考大纲名师解读 推荐阅读:《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 推荐阅读:高考生源持续下降 部分高校面临生存挑战
理解
倒闭不是死去是为更好生存
高考生源的全面下降,再加上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甚嚣尘上,我国的部分高校可以说正在被推上“无米之炊”的风口浪尖。于是有人开始恍惚了,生源面临枯竭挑战的中国大学接下来该怎么办,中国高等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如果转换一下思路,把视线仰望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我们就会发现,在接连扩招导致大学“大”而不“学”,大学毕业生量增质降,而我们对此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生源枯竭其实是在解我们的围,为我国的大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甚至涅 重生创造可能。
部分高校面临生源枯竭类似于沿海城市的“用工荒”,当人口红利期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低工资自然也就支撑不了“血汗工厂”,GDP也将不再是人力叠加的产物,而必须仰赖科技创新。同样道理,当我们的高校突然有一天发现旱涝未必保收的时候,办高质量大学的危机感自然会油然而生,而危机意识缺乏恰恰是我国大学的共性之一。
虽然说生源枯竭解决不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所有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它能够打破大学不能倒闭的神话。10多年前,正是因为借市场经济的春风倒闭了一批低效益的国有企业,才有今天国企在世界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哪怕国企仍然存在着林林总总的问题)。大学也不应例外,倒闭不是纯粹的死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接下来,我们所该做的绝不是临死前的哀号,而是为部分高校面临生源枯竭而感到庆幸。第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大浪淘沙的道理放在哪里都适用;第二,要对生源枯竭危机大力宣传,努力营造以提高质量赢取生源的办学氛围,使我们的大学普遍树立生死存亡的危机感;第三,这一点也最为关键,如果一部分大学“幸运”被市场所淘汰,拔得头筹,政府切不可悉心为它们安排“后事”,擦它们的屁股,而应该让它们深感切肤之痛,继而痛定思痛,只有这样,才能告诫我们的大学校长们办学不比做官,办不好大学就得卷起铺盖走人,从而最终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