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怎帮扶
消除政策性歧视,在体制上“松绑”
消除政策性歧视,被熊丙奇视作提振独立学院乃至整个民办教育的一针强心剂。
熊丙奇认为,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地位过低,没有经费补助,以前甚至连助学贷款都没有。民办学校的教师也被排除在体制之外。
相反,“在发达国家,政府都会对民办教育进行补贴。民办教育提高国民的受教育年限,对国家也有好处。”熊丙奇说。
民办教育“低人一等”,在高招批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目前高考录取在本科层次分为三个批次,而独立学院和民办本科学校被分在了第三批次。“这种划分,无疑给民办高校浇了一头冷水。”王富伟坦言。
阎凤桥则在招生环节上看到了一些尝试,比如,浙江省自2009年起将“二本”和“三本”合并为同一个招生批次,“这种改革将使公立和民办高校在一个平台上竞争,促使学校通过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吸引优质生源来获得发展。”
推荐阅读:改革期限逼近 300余所独立学院选择不“变身”
推荐阅读:明年起全国各大名校独立学院将自授毕业生学位
推荐阅读:破解当前利益格局,方可还原“学位公平”
推荐阅读:媒体称部分名校办独立学院发学位证书获利上亿
>>>点击:更多教育资讯
推荐阅读:全国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全国民办成人高校名单(截至2011年5月23日)
在政策制订上,阎凤桥希望能多一些弹性,多从帮扶的角度出发,而不只是限制。
“各地独立学院的发展情况不一,比如在校园占地面积上,是否可以给一个指导性指标或者按照各省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阎凤桥认为,灵活的政策能够更好地令独立学院因地制宜。
体制上给独立学院乃至民办高校“松绑”,在阎凤桥看来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浙江已经将民办高校定位成‘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如果能强化公平性,那么政策性歧视将会消除得更彻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