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论文字数有所要求,导师对较薄的论文心存疑虑,学生对其厚度自不敢怠慢。
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吴庸(化名)博士说,为了达到学位论文的字数标准,不少人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不间断地做实验,再大量引用参考文献,千方百计地使他们的论文“看起来内容丰富,言之有物”。
吴博士当年接受过的“真理”就是,“是否有创新是能力问题,写的够不够是态度问题。”
清华大学金融系博士生胡晓宁刚刚参加完近日举行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虽然导师规定其论文中引用的中英文参考文献有30篇即可,但据她估计,最后出现在论文中的肯定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这也就意味着“写出来的论文肯定薄不了”。
厚度决定质量?
头重脚轻的博士毕业论文最让人反感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坚在科学网博客中介绍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学生喜欢把论文的绪论(第一章)写得很长,洋洋洒洒三四十页。读者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作者想要干什么。
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恰恰到了最关键的地方‘本工作的目的与研究内容’这一部分写得很不靠谱儿,或者是写不到点子上。”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冯登参加过多次师兄师姐的博士论文答辩,对一些“核心内容不多,很多文字没有意义,堆砌制作的论文”深为反感,“很多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头重脚轻’,前面引用了很多国内外文献,可后面自己所做的工作却不多。”
“论文的厚度并不能决定其质量。”中山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导师明确表示,纯属为了达到要求而凑字数,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大量引用参考文献,论文离自己的中心论题反而会越来越远。
高伯龙院士翻阅一些大师的名著,更是惊讶地发现:文章一般不长,参考文献很少,比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质能关系式的德文文章共3页,1篇参考文献;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英文文章约1页,“这两篇文章,被公认为是划时代的著作。”
“全国高等学校都要向国际一流进军。是否应该向他们学习呢?我们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否压缩到50页左右呢?”高伯龙提出疑问。
别敦荣教授则不赞同简单地用期刊论文或学术界一些经典论文的篇幅来要求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厚度,这是博士学位论文的性质所决定的。”别敦荣教授认为,博士学位论文不应当只是学术观点的阐述,还有其他要求,比如,关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论证、关于相关科学文献的综述、对研究过程的介绍等,“这都是学位论文所特有的,要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就需要有一定的篇幅。”
但他同样认为,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博士毕业论文的厚度依然需要一个大致的量化标准。
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越来越长的同时,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正广受诟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