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新媒体助推:2011全国大学生“微说三下乡”
2011-08-29    中国青年报

字体大小:

  编者按:今年是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的第15个年头。团中央倡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实践团队的名义开设微博,展示和分享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团中央学校部联合新浪微博于6月下旬推出“微说三下乡”行动,开通了官方微博。7月中旬,微博专题网页在新浪网正式上线,汇集了120支重点实践团队的微博接入口,实时播放各个实践团队发布的微博留言和图片,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们提供一个“网下实践、网上交流”的新平台。

  “第一次感受到‘集团作战’氛围”

  “路遥远,唯脚力,顶烈日,踏歌行”,“心触摸,脚丈量,讲党史,思英雄”,对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赴富阳窈口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同学们来讲,今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别有新意。同学们在开展实践活动之余,把自己的经历、心情和感悟以“三字经”的形式,发布在以“浙江师大微力量实践队”命名的团队微博上,引来社会媒体和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

  谈到今年的社会实践,中国海洋大学赴内蒙古阿拉善盟实践团队的带队老师侯玉玲深有感触。她说:“相比往年各学生实践团队的‘单打独斗’,‘三下乡’微博时代的到来让同学们第一次感受到‘集团作战’的氛围。”以前各高校实践团队之间的横向联系非常有限,在同一地区开展实践活动的团队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现在大家在微博里互相加为好友,及时沟通信息,展示团队风采,组成了一个社会实践的网络“集团军”。

  在团中央“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专题主页上,全国几十万支实践团队的精彩微博内容在这里实时更新,团队及队员之间的互动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风尚。川北医学院赴重庆永川实践团和扬州大学赴贵州雷山实践团从事的都是医疗实践服务活动,同学们在微博中结识,彼此互为“粉丝”,第一时间交流了很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扬州大学的同学在微博中说:“第一次发现有那么多志同道合者,我们既互相打气,互通有无,又暗暗较劲,争取做出特色,感觉真的有很大提高。”

  “被‘粉’的感觉,真好!”

  微博影响力的大小,“粉丝”的多少是关键。截至发稿时,团中央“青春三下乡”官方微博已有近7万名“粉丝”,而各学生实践团队微博的“粉丝”数量也从几十到上千不等。同学们互加关注,互为“粉丝”,很多学校团委书记、媒体记者和地方党政领导也成为实践团队的“粉丝”,时刻关注同学们实践活动的最新进展,与大家交流心得感受。这让同学们第一次找到“被关注”的感觉,宣传效果也大大提升。

  由于微博的文体较为自由,发布方式极为便利,同学们能够随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即时状态和点滴感受,这大大鼓舞了大家的参与热情。有同学在微博里说:“今年实践团队分工的最大变化就是宣传组的人数大大减少了,因为我们每一个成员都是一名‘随队记者’。”一位重庆教育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去年发活动简报,我们得到处找地方上网,今年可方便了,只要能用手机的地方,一下就搞定了,而且能随时与大家交流,还可以和团中央交流呢,我们的微博就被‘青春三下乡’转发啦!”

  微博的使用也使实践团队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转变。以前是志愿者们拿着准备好的新闻材料到处联系记者,今年大家发现,很多媒体记者会特别关注做得比较精彩的微博,对同学们的活动主动予以报道。上海海洋大学的一名同学就兴奋地说:“以前大家的主要精力是到处去‘绑架记者’,现在是专心搞实践,精心做微博,昨天刚有一位记者加了我们的‘粉丝’,这种被‘粉’的感觉,真好!”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苏大学生微博“绿皮车”上每天集赞温情故事
· 河南省教育系统微博联盟发布厅正式上线
· 天上掉的馅饼好不好接
· 大学开设微博社交选修课 粉丝不足500人算挂科
· 教育部门如何玩转新媒体?
· 北京高校“食堂主任”上微博 吆喝新菜获好评
· 武汉理工大学积极发挥“微博”文化育人功能
· 济南强制要求120名校长每天发微博 不发将被问责
· 山东济南开展网络问政让教育悄然跨入"微时代"
· 重庆交大辅导员微博教学生防身术 网友表示被惊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