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实现高校财务透明化需要哪些配套措施?
李奇:最关键的还是要有严格的信息公开制度要求。国家在定期拨付给高校经费的同时,就应该将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的信息公开作为附加条件,说明不遵守相关规定应该承担的后果。不论是“985”高校还是“211”高校,只要你接受政府的经费拨款,每年就应该定期披露教学质量的状况和经费使用的情况,否则,高校接受政府拨款的权利就会相应地受到影响。只有这样,政府、市场和社会才能够通过信息手段引导高校的制度建设。
中国青年报:对于缓解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困境,您有什么建议?
李奇:我认为没有特效药,必须一步一步来。
首先,应该调整公共政策的导向性。政府应该重塑高等教育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且增强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政府是公立高等学校的举办者,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增强,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力度也应该相应增长,并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形式使之制度化。
政府在履行举办者或支持者职责的同时,还要考虑如何发挥委托者和监督者的作用。目前,项目经费是政府财政支持的一个重要形式,但很可惜政府并没有把这些项目经费与公共政策的重大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平衡高校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高校公开什么信息、如何公开信息以及没有公开信息应该承担什么后果,作为委托者和监督者的政府,应该高度关注这些问题。
就高校自身而言,必须拓展办学资源。一方面,高校必须合理定位,明确使命和目标,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拉近自己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并通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方式,拓展办学资源。在此过程中,高校必须正确处理高等教育使命与学术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
最后,高校要提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许多学校一方面喊着没有钱、要增加学费,另一方面花钱却大手大脚。目前,“三公”消费在高校虽有所遏制,但基建、学术会议、项目经费的使用以及各种以改革创新名义而开展的活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现象,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来加强高校自律,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记者 向楠 实习生 周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