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下,可能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实际倾向
“我是一名入职不久的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都很重,学校要求我们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但在评职称和年终考核时却又以科研成果为主。由于精力有限,双重压力常常让我顾此失彼,真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高校一名年轻教师的困惑,也是教师们的心声。
评价与考核机制,使不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尽管学校对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是,职称、课题经费等更具“含金量”和“附加值”的诱惑,往往导致老师们在“教学与科研的天平”上,向科研一边倾斜。
北京高校教师小曹说,“老师们都知道,想晋升职称、申报课题或者跳槽到更高水平的学校,就必须被学术界认可。这只能靠做好学术研究和发表更多著作,不然,课教得再好也不行。”在他看来,教学凭的是良心,而科研则更多的是受外部压力,在压力之下,难免会有人顾此失彼。
“注重教学并不是说,教师只负责好课堂这一亩三分地就够了。”卢晓东介绍说,教师必须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特点及其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指导学生。在欧美的一流大学里,任课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认真讲课,课后还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有些大学甚至规定,任课教师每周必须安排出3个小时左右的“office hour”(办公室时间),在办公室等待学生来访,为学生提供指导。而在我国,虽然不少高校要求教师课后指导学生,但很少有时间、次数的硬性规定。因为科研收益大,许多教师在科研上投入时间、精力“多多益善”,教学上的投入就少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确实有些“重科研、轻教学”了。
古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很难全面检验,“一般说来,某一时期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效果,10年,甚至二三十年后才能有客观、全面的展示。”卢晓东介绍说。正因为此,如果等到“重科研、轻教学”的效果出现时,再纠正已经晚了。
事实上,国家也意识到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也许正如张红伟所说,“教学和科研如何平衡,是全世界大学面临的永恒问题。经常是,被忽视的部分得到重视后,又压过了另一部分。但正是在这样周期性的矛盾发现和纠正中,大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 人民日报 》(2015年04月22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