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歌手
清华二十年校原创歌曲回顾
2011-04-06    梁婴 吴虹飞

字体大小:

  “唱歌并不是作为娱乐存在的,它已经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当中”——李健

  “出了校园,路就在你自己手上……要对自己负责……甚至,对你要照顾的人负责”——缪杰

  98年6月,清华园里充满了音乐,三场个人演唱会使人们恍惚以为“无歌的时代”已经结束,演唱会上热烈的气氛也让人提前感到了夏天的炽热。而三场之中,最引起轰动的还是缪杰、李健的演唱会。

  在大礼堂开演唱会是要有一定魄力的,然而,他们两人优美的嗓音、独具匠心的编曲加上电子系全民动员似的宣传,良好的音效和颇有情调的灯光,使演唱会成了那年夏天的一场盛事。他们为自己5年的大学生活做了一个完美的总结,也给那个“歌的时代”拉上了华美的幕布。

  李健、缪杰总是被同时提起,一则,他们是同班同学,再则,他们总一起唱歌,一起出场,还给对方做和声。他们实在是够亲密的,以至前一段闹了个笑话,一个9字班的师妹把缪杰当成了李健的女朋友。

  然而,他们对于总被相提并论还是颇为郁闷,采访之初就跟对方划清界限,“我们的风格差别挺大的”。确实如此,听过他们的歌的人都会发现,李健的歌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和民族情调,而缪杰的则是十足的学生味儿。缪杰很深入的论述过两人的区别,说他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歌的主题、为什么写,基本是把歌当日记写的;而李健写的东西很多都在理解范围之外,比如宗教的主题,有很明显的唯美倾向。

  虽然他们极力强调个人的独立性,然而的确是非常亲密的朋友。缪杰说,当时如果没有两个人互相鼓励、互相陪伴,能不能坚持下来都是个未知数。

  李健,清华大学电子系3字班,毕业后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多媒体制作中心工作,不忙,业余唱歌。《远古》和《思念》曾被收录到《第一直觉》专辑。

  中等身材,脸有点圆,声音富于磁性,令不少小女生为之“倾倒”。演出时话不多,有点酷。

  李健的声音动听是有公论的了,当然这也难怪,他毕竟是合唱队的声乐特招,而且听说刚入学的时候,他的吉他就已经弹得很不错了,不过写歌还是上大学以后的事。

  大一的时候,据他说,写的东西很民谣,后来觉得实在没什么个性就停了一年。在那一年里,他听了很多很东方的音乐,受了不少启发,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他的歌都有鲜明的民族色彩,配器也运用了箫、葫芦丝、埙等民族乐器。象他的《远古》,开头一段埙就给人一种神圣而飘渺的感觉。

  李健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可以说把音乐当成事业来做的。当提到办演唱会的动因时,他说:“算是两个人的总结吧……很多人总觉得我和缪杰什么都不干只是唱歌。可是对于唱歌的人来说,唱歌并不是作为娱乐存在的,它已经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每一个生活细节当中了。……创作——我个人理解——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们把歌拿出来,也是为了表示,我们并不是瞎玩瞎唱,而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音乐的。”

  现在已经工作了的他,并没有放弃音乐,去年,还给一个电视剧做了配乐,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理想与生活之间的平衡点。然而,下一步他会选择哪一边,还是个未知数。

  李健的创作:《四月》、《远古》、《思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清华大学原校长,履新国自然基金委
· 清华大学:将进一步有序推进校园开放
· 清华大学,成立新学院!
· 清华大学成立安全科学学院
· 李路明同志任清华大学校长
· 中央批准!清华大学,迎院士校长
· 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启动仪式举行
· 清华大学,去深圳了
· 70年来首位,这项国际科学大奖花落中国!
· 清华大学开发出无机材料普适性3D打印新方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