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体育
拼却一己身唤得国民醒——马约翰的传奇故事
2007-10-19    齐鲁晚报

字体大小:

  现代体育传入中国后,很多体育先行者应运而生,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体育比赛中打败外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赢得尊重,并唤醒国民的健康意识。在这些先行者中,马约翰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

  马约翰,祖籍福建厦门,少年父母双亡,生活的艰辛练就了他强健的身体,1895年,13岁的马约翰才在亲友和教会的帮助下进小学读书,1904年,马约翰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预科,共在这里上学7年,并因此奠定了他在近代中国体育中的地位。  

  马约翰不仅成为学校的体育尖子,而且扬名国内。当时,很多在中国的外国人喜欢在中国人面前显示他们的体育才能,所以经常举办一些体育比赛,马约翰很不服气,和校友们经常参加这样的比赛,与外国人竞争。1905年,一个名为“万国运动会”的比赛在上海举行,有很多外国运动员参加,马约翰参加了最能体现身体素质的1英里跑比赛。比赛前三圈,领先的是4个日本人,他们一字排开占据了整个跑道,以阻挡其他选手超过他们,日本观众也疯狂喊叫助威。到了最后一圈,马约翰加快速度,发力冲刺,在中国观众的加油声中,马约翰冲破日本人的阻挡,以绝对优势夺得冠军,激动的中国观众齐声高喊“约翰,中国!中国,约翰!”并把他抬起绕场一周,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为体育“混”掉教授

  马约翰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的先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在清华大学立志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人才。

  1920年,马约翰在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接替美国人成为学校的体育部主任,他上任之后,在学校内大胆改革,学校的体育水平突飞猛进,短时间内就创造了20多项全国纪录,清华也因此成为体育运动的“重镇”。

  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当时的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是哄孩子的事,不必设教授,于是免掉了马约翰的教授职务,他的职务成了“训练员”,丢掉教授头衔的他不以为意,继续埋头训练。第二年,清华足球队在华北足球赛获得冠军,返校时学生们抬着他进了校门,还开了盛大的欢迎会,罗校长这才知道体育的“威力”,恢复了他的教授职务。

  因为在学校和社会上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1936年,当中国组建庞大的队伍参加奥运会的时候,马约翰成为中国代表团的总教练。

  一门三杰留清名

  马约翰一生致力于中国体育的推广,受到影响的不仅有他的学生,还有他的儿子马启伟。

  跟他的父亲一样,马启伟也曾在春田大学攻读体育,是新中国女排第一任主教练,致力于排球运动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

  马约翰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提携,所以有一大批优秀的体育青年会集在他的身边,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的女婿的牟作云。

  牟作云是新中国篮球运动的奠基人,曾代表中国参加过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后来担任中国篮协主席,现在CBA的冠军奖杯就被命名为“牟作云杯”。

  1980年,国际奥委会让中国提供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名单,中国提供的候选人是何振梁、牟作云和马启伟,其中两个人与马约翰有直接关系,足见马约翰在中国体育界的地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马约翰: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 马约翰杯比赛介绍
· 马约翰:体育亦有名家
· 马约翰——被称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 马约翰全面而独到的体育理论
· 中国近代体育的先驱——马约翰
· 祝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服务五十年
· 系列专题:“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清华体育
· 清华体育:争取至少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
· 老清华的体育精神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