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高教30年发展研究
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篇
2009-06-10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顾建民

字体大小: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高等学校的科研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运行机制日趋优化,科研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经过持续的不懈努力,我国高校科研工作蓬勃发展,社会贡献与日俱增,高等学校正在迅速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缘起

  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展开的,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一方面,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科技和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开始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另一方面,新中国在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后进一步明确了奋斗方向,发展经济,富民强国被列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从稳固政权转向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国家陆续启动和推进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力图打破束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樊篱,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我国步入稳定健康发展的新轨道。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成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

  一、恢复阶段(1977-1984)

  “文革”结束后,中央部署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全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技和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逐步明确,高校科研工作迅速恢复,并开始明确方向,建立制度,为此后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建立学位制度,确立两个中心

  (二)适应新的方针,制定发展规划

  (三)高校科研逐步恢复,体制改革步入试点

  二、发展阶段(1985-1994)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规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自此,我国科技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国家在宏观上开始改革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了对价格的控制。在微观上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经济责任制的探索。这两大改革既逐步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环境,为技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确定改革纲领 

  1985年3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方向和改革路径,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制定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两个决定,国家教委于1985年12月底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体制改革决定的意见》(试行)。1987年6月,为进一步落实两个决定的精神,国家教委又发布了《关于改革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

  (三)建立基本制度

  在明确科技体制改革指导思想、方向、基本构架和改革重点的同时,我国开始着手建立一系列推动国家科技发展的基本制度。

  1.实施“863计划”

  1986年中科院王大衍等四位院士联名给中央写信,力倡“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小平同志在3月5日作出批示,同年10月中央批准了“863计划”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实施。该计划由国家投入上百亿元资金,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选择对我国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7个领域,组织各方面力量进行研究。高等学校几乎参加了所有领域的研究开发,展示了自己的科技开发实力。

  2.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8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时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相关工作。

  3.建设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

  4.设置人才培养基金

  5.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6.开拓技术市场,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推动经济科技一体化

  7.启动“211”工程

  1990年12月,国家教委着眼于21 世纪的发展,向国务院提出了“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议(即“211工程”),得到国务院支持。

  8.实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

  9.实施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0.组织科技攻关和攀登项目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高等医学院校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三重逻辑”
· 高等教育分层次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及实施建议
· 重塑高等教育优势 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 高等教育应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承担六大任务
· 让高等教育区域师资配置更平衡更充分
· 高等教育要调结构,控规模,提质量(下)
· 全球首个“高等教育强国指数”发布
· 以“三个有组织”增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 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
· 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发布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