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包国庆:WTO理念与创新学习
2001-08-23    包国庆

字体大小:

  
  WTO,在经济学家看来,有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建立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投资及知识产权等更具有活力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二是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归纳关贸总协定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果;按是为其内部组织的互惠互利关系及其纠纷制定的一个框架。此举,对实现全球经济秩序的一体化意义重大。
  与十三年前的“关贸”相比,WTO突出之处有两点:一是全球经济已见端倪,二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国际互连网络启动。新知识生产和新技术传播的这两个背景,令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界限模糊,可以说WTO的锋芒已经直逼教育,并聚焦到人才培养上。当然说培养,还是站在传统的教育观立场,即学生的被安排、被控制、被指使、被操作,例如截止今日见诸多种报刊的“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论,其实这种在“主导”控制下的“主体”说,不过是一种湮灭“主体”的遁词,说白了,还是几千年来封建意识“上智下愚”教育的千年情绪。

  为什么教育总是难以摆脱这个固定的情绪?为什么中国总是考分高创造力低(建国50年诺贝尔奖与中国本土无缘?)有没有一种可以借助外在推力,来改变这种年深日久的痼疾?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流动的商品犹如一门重炮,足以轰垮一切万里长城,改变乡村愚昧面貌。为什么马克思如是说?可能就是因为商品上附着的丰富信息,包括商品中的奇特性能、质料新异、服务便捷,以及其中蕴涵的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深刻地辐射到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层面。商品流动,给予人们一种新旧的比照,在新旧比照中的信息改变了人的陈旧观念,信息打破了封建愚昧。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可能是创新信息上附着的巨大利和高额财富,驱使和激励人加速创新性的知识生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WTO就是一个商品的大集散、大流通和大配置的大市场。现在。这个商品的代表者不是别的,是教育的内核??知识。因此,作为市场的WTO,必然令知识的高价值转化为高价格,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等待已久的。

  从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趋势看,WTO已经把教育变成一座金山。当看得见的财富滚滚而来的时候,当不改变现状将失去这笔巨大财富的时候,当局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自古以来,财富都是最能引导观念改变的兴奋剂。因此,这个WTO,将着实给叫教育带来可以看得见的改变,而不是一堆形式主义口号。

  一WTO蕴涵的四种精神理念

  1、WTO属于一种自由精神。因此,它传播的文化因子首先是自由。这里使我们想到约翰.密尔的传世之作《自由论》,在他看来,自由不仅仅是最大限度的达成社会公共利的手段,而且是张扬的个性的自然流露,是个人幸福感的必要组成部分,自由本身就是目的。当然,所谓自由,其实一点也不抽象不高雅,鲁迅先生当年算是一位自由思想者和自由撰稿人,如果他没有相当于今天每月的数万元收入而寒酸着,其底气不一定有那么足。他能够傲然漠视“官”的权势和“商”的诱惑,与其丰富的经济基础不无相关,故他多次提到“自由固然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当然,从经济学看,足以使思想自由获得生命的,是创新知识从高价值转化到高价格所致,对此,WTO赋予了自由的完全内容,因此WTO提供了一个人才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各国人才大面积流通的多元化管道,人才就业的无国界化,国外的优良工作环境(设备和管理)和幽雅的生活境遇,这种自由可以立竿见影。

  2、WTO表达一种智慧张力。即一种依靠创造力驱动的经济。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主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不同,创新突出的是脑力劳动而非体力劳动。在这里,即包括了求实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等科学精神,以及自主存在和独立品格;又包括了好奇心、想象力,以及知觉、钝悟、灵感等等非逻辑思维过程。人们通过智力创造资本创造财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然包括物质利益上的舒适享受,也包括精神领域内的自在和自由。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后还有一句话,他说,知识的力量和价值在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创新的知识如果离开了传播,其价值就等于零。以互连网络而言,WTO几乎就是一个文化联络员。网络即是一个国际贸易的谈判桌,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文化的大平台。在WTO理念上和精神上,智慧的温床??自主、独立、求实、怀疑、批判等得到必要的张扬,为孕育知识创新提供了准备。

  3、WTO蕴涵一种道德信念。WTO传播的另外一个文化因子是道德和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守护WTO有一套必要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有利于WTO的正常运行转,有利于各国经济行为的有序化,以杜绝假冒伪劣行贿受贿等腐败和丑恶现象的横行。因为,WTO上除开容易实现物质和能量等在全球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外,头等重要的是创新知识流动。这种几乎没有重量的产品,比物质和能量盗窃起来更容易更方便,也更清晰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法律意识,所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道德和法律,也将成为其传播的重要内容。当然,道德又是创新的保护神,缺德足以使得创新的种子在萌发前死灭。

  4、WTO突出一种管理环境。进入WTO,各国经济之间竞赛、拼抢的不是土地面积、不是矿产能量,也不是静止的报表上人才多寡得失,而是人才是否发挥效益,因此,管理将上升到关键地位。为什么那么多的海外学紫不回国?华盛顿大学饶毅教授在1999年12月24日的《科学时报》上直言相告,他认为其中原因之一是低质的管理层,是一些不称职的管理人员阻止了有能力的人才回流。饶坦言了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回国者大多数阻力较大,不能心情舒畅。他们常常面临着低质的管理者,一方面排斥有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把科研究纳入“人情”关系和权利寻租,有时为了获得科研条件或必要的生活质量,使得科学家在这个最头痛最外行的领域疲于奔命。我们以医疗、保险和住房为例,除了处级干部退休可以比教授优厚的享受公费医疗外,住房分配还规定教授与处级相同,以至于出现了十几年正教授工龄比副处长的面积十平米的现实。面对报刊上宣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这也许是个不大不小的挖苦。下层管理者把这些起码的“服务”准则,莫名其妙的当作一种个人权利的“恩赐”,他们动不动就以国家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改变了科学家的主体地位和指挥地位。这种难堪的用人体制和权利体制不解决,在创新管理的环境上,所谓知识创新、所谓进入WTO,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WTO的风险来自教育的四大阻力

  进入WTO的机遇与风险并存,风险来自何方?依我的看法,很可能来自教的准备不足。中国教育面对工业经济已经措手不及,再上升到知识经济,更显得仓促不己。当然这不是指大学的数量和规模,也不是指教授们的学术水平,可以说,中国大学教授在国际上的高水平是世界公认的,要不,各国的研究生招聘中,中国学生不会那么抢手。不过,在的以自慰的同时,还要算一算成本,有相当一部分是中国教育为世界提供人才,为欧美经济做贡献。那么为什么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一定转化为优秀的人才,是不是中国教育的目标仍然局限于学生,而未定义在人才上?也许,这种差异中大有文章,表现在:

  1、教育规模的共性阻碍学生发展的个性。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凭什么维持它的超稳定形态?其中秘诀之一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复制”为目标的社会,皇帝的后代要复制先帝的祖训,父母的后代要复制祖宗家法。再教育上的反映是传祖宗之道,受先帝之业,解六经之惑。封建社会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形成一种向后看的哲学,统治者主宰和规范教育,其目标就是克隆过去,即面向过去的教育。过渡到工业社会,出现了面向现在的教育,知识的价值变更为应用,知识应用可以获得大的利益,所谓产学研结合,实际上还是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知识经济的社会迫使教育要面向未来,在这个背景上提出创新教育,因为只有创造才能面向未来,所谓创造就是今天没有出现的。然而,创造是个性发展中最明亮的闪光点,创新就是与众不同。追求过分的统一共性阻碍了个性发展。

  2、课程时数的常量阻碍知识更新的变量。20世纪科学发展的巨大生命力表现在,知识更新的速率是以往从来没有的。这种趋势至少表明,知识的生长是一个变量,课程学时是一个常量,在常量与变量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尖锐的冲突,化解冲突的最简单却又最愚蠢的办法是增加学时。以中学而言,在世纪跨越的今天,材料科学家说下个世纪是材料科学的世纪,提出增加化学课时;生物学院士说下个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于是必须增加生物课时;计算机专家说下个世纪是信息科学世纪,中学生又增加了计算机课时。如果再把视线换到文科,大学历史系五千年的文明史学四年,五万年后的历史系是不是要学40年?总而言之,按照传统的增加学时的观点,这种常量与变量之间的矛盾,就是个解不开的死结,也是千年死结。那么,有没有什么东西逼迫教育非解决这对死结不可?这点,可以说进入WTO,教育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3、教育经费的有限阻碍公众需求的无限。由于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来自政府,政府首领任职的短期特征与教育效应的长期规律,势必发生矛盾。这是一种制度上的缺陷,无论那届政府都想为百姓做看的见的好事,不会把钱往汪洋大海里丢,但是,教育可以说就是一个话钱的汪洋大海。这对矛盾给教育参与WTO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到网络时,可以发觉WTO具备了化解这对矛盾的强大功能。当信息网络铺设进每个家庭时,当百姓和家长群体积极、主动、参与购置计算机时,当公众的教育经费不在全部由政府负担时,以上关于“主导”“主体”之争,在这里也迎刃而解。因为一旦教育走上了网络,很容易实现“教室搬进居室,教师走上屏幕,指头敲击知识,”当然,这时教育变成了学育,教师从舞台中心退到舞台背后,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人物,自己思考而不去聆听陌生领域的答案,去寻找而不是记忆知识,去发现而不是去复述事物变化的规律,去综合使用而不是去记录现成知识。这是什么?这不是创造吗?

  4、知识学习的灌输阻碍创新能力的开发。启发式教学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年了,可是,这种先进的教学法始终没有能够在课堂上占统治地位。为什么?可能与上述的“传道授业解惑”相关。本来就是向后看的教育,既然“传(旧)道、授(旧)业、解(旧)惑”,何必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启发?一切都是“唯书唯上”,灌输即方便又省事。我们的学生们通过十几年的学习过程,即经过十几年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磨练,在“上智下愚”的严威与神圣注视下,练就的不是自主的激情、自由的想象、大胆的怀疑、独立的判断、以及好奇的尝试,而是相反,练就的是遵命的服从、刻板的顺应、机械的复述、麻木的听命、以及违心的应付。尽管这样做可以“适者生存”,但创新能力也随之殆尽。

  三WTO的学习观、就业观、智慧观

  1、学习观的新视野??学习,无论是最聪明的教学法,还是最愚蠢的教学法,归根结底都是自学,因为网络上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职责不过是一张“地图”,真正去游览、欣赏、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是学生自己。网络中有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课程,有著名教授编写的教材、有最新的前言科学的报道、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并且这些课程可以象“模块”一样拼接、组合,从而形成个人独立的知识体系??这些正是创新的素材。所以,未来的学生首先关注的不是记忆和习得知识,而是要首先学会选择知识。未来教育对学习的关注,最本质的还是回到古老教育哲学的“主体论”上,很可能不久将出现一本“学育论”。基于网络的WTO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学习论的研究条件。

  2、就业观的新视野??国际大市场。科学无国界,一旦走上了网络,就是就业无国界。国际人才市场其实已经展示在网络上,印度的软件专家们已经用不着办签证、办移民、买房子、够汽车,就在网络上直接为硅谷打工,拿美元薪酬乐在其中。IBM计算机的汉化程序,例如中文语音系统其实是一些中国公民的杰作,在计算机世界里,外国不敢低估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大市场,没有忽视其中的一笔巨大财富。软件业正是就是如此。在经济学看来,知识市场连接两头,一头连接着知识产品,且知识即资本,一头连着知识消费者。也许今天就可以向大学生呼吁:“去创造一个新职业吧!何必守旧在现有的职业群中”,因为职业越新含金量越大,在历史上留下你的足印的痕迹越深。WTO意味着什么,不就是一个全球就业的大市场吗?

  3、智慧观的新视野??系统科学方法论。如果说,方法可以使人聪明,那么,方法论就是给人以智慧。科学方法论在目前的课程中含量很少,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花力气发掘知识中的方法论,另一个原因是在哲学课程中,把科学方法论(例如系统科学方法论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仅仅当作知识灌输,而没有当作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传播,没有在其中诱发出人生的一种自信、一种冲动、一种激情。第三原因是没有专门开设创造技法课程。

  众所周知,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知识和能力双重影响。从行而上的观点看,知识习得的量可能立即测试,能力的发展量则不容易马上测试,因为能力需要在学习后的实际活动或劳动中展示或表达。高学历与知识的创见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常常成反比。对此,美国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纲要》上,发表了一番“知识与创见”的理论。该书中,知识多创见少和知识少创见多都是正常的,并且指出:“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最卓越、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有关时间和空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有学过。”“成绩卓越的科学家离开了自己的(原有)研究领域。以新的眼光来对待(新领域)困难的问题,这样的科学家(在新领域)很少知识,从而开辟解决解决的新途径。”(文化教育出版社,80年版,264页)笔者浅薄,本乃学物理出身,却在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三领域在国外获得荣誉,并被选为意大利一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这些经历或许可为《心理学纲要》的论点作注脚,用中国话说就是歪打正着。作为一名控制论工作者,我要说系统科学是一种精神,给我的不仅是信息和勇气,还有一种新的思维空间:主动的寻找“专业不对口”。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从教育承诺看WTO的影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