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
2001-08-27    顾明远

字体大小:

  根据“十五”计划纲要,至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15%左右,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将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其实,这不仅仅是数量概念,同时也预示着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以后,除了量的变化以外,还有因量的变化而引起的高等教育的一系列变革,包括财政与管理、学生入学与选拔、课程与教学、教学与科研、教师的职能等等。因此,仅从扩大规模上来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不够的,必须全面研究高等教育从体制到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只从高等教育的结构和水平上谈点个人的看法。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客观趋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生产的现代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另一方面,青年求学的要求和他们自身的能力是多样的,要满足他们多样的要求,高等学校也需要多样化。这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发展中看到。例如日本战后按照美国的模式改造高等教育,把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改建为四年制的新制大学,只有小部分高等学校因不合格而作为短期大学暂时保留下来。但是这些短期大学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受日本青年的青睐,它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很受社会的欢迎。以至到1964年日本国会不得不正式承认它为高等教育永久性学制。为适应60年代工业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日本政府于1961年又设置了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培养技术工人。随着高中阶段的普及,1974年开始又设置了为高中毕业生作职业准备的专修学校。美国20世纪初出现2年制初级学院,当时是作为弥补大学基础教育不足而出现的,开设转学性(学术性)、终结性(职业性)两种课程。但终结性课程受到了社会和青年极大欢迎,发展很快。到50年代发展为以服务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区学院。在1960--1970年10年内,在校学生从66万人猛增到250万人。到1980年,全美有社区学院1231所(其中公立1049所),占高校总数的1/3。在校学生已达480万人,占全美大学总数的40%。法国、德国也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短期高等教育。为什么这类学校发展这么快呢?就是因为这类学校适应了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大批青年升学的强烈要求。从这些实际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社会越是现代化,高等教育越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也越是多样化、多层次化。因此我国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贪大求高,要更多地举办短期高等教育机构。这种机构投资少,见效快,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要。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又必然会带来教育水平的多样性。近年来高校扩招以后,社会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日重,深怕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这确实是值得担心的问题。数量和质量总是一对矛盾。数量增加了,如果投入不增加,包括物力和人力,势必影响到教育质量。但是质量也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有不同的质量要求。我们说保证教育质量是指确保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的质量要求,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要不断提高。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讲,所谓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能力的特性的总和。这些特性往往通过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标准、成就水平等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应只是一个标准。个人、群体、社会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三者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最后他们要统一到社会的要求上。因为除了象闲暇教育完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爱好外,青年的求学总是为了谋求一种社会职业。前面已经讲到,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现代化,社会的职业需要是多样的、多层的,因此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如果同意这个观点,那么就应该允许不同水平的高校存在。当然,并不是说不要管什么教育质量,听之由之,而是说,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要求。更何况低层次的学校也能出人才,我国有许多专科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后来成为博士导师的。因此不要笼统地提教育质量,而是要区别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质量标准。

  当然,应该确保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这种基本质量要求除了适应职业的要求,具备职业的知识和能力外,还应当具备较好的整体素质。它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对社会的责任心、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等。这是对任何层次、任何类型学校的学生都应要求的。如果说我们担心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话,最担心就是这些方面,即学生的整体素质。

  重要的是要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对各类学校有一个基本要求,定期进行评估。最有效的评估是社会评估,即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当然这只是结果评估。要达到满意的结果,必须要有满意的过程,因此还应有学校培养过程的评估。这种过程评估涉及到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财物、信息(教育内容)、管理等各个方面。高等教育评估是一门学问,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最好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这样既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又有利于发挥专家的作用。通过评估一部分学校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声誉不高的学校就会被淘汰出局,从而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香港学术评审局的做法值得借鉴。香港学术评审局既非政府机构,又非民间组织,而是由香港政府设立的负责评审学位水平的法定组织。由香港政府首脑委任港内外知名人士组成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评审香港专上学院所颁授的学位水平,确保其学位能达到国际认可的水准。评审时要请港内外专家参加,以确保评审的权威性。我国也可以建立民间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有如律师事务所那样,接受政府或学校董事会的委托对学校进行评估。不论什么形式,都需要有专家,包括专业的专家和评估专家参加,才能具有权威性。在评估中切忌媒体的炒作。并非怀疑媒体的真实性,而是媒体报导往往缺乏评估的科学性,一旦炒作,会干扰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媒体应与评估机构相配合,在评估的基础上客观地报导。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以党风建设为龙头 带动高教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 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经费供求
· 把教育质量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