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西欧、北美、亚太等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的极大丰富,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金融的自由化,推动了统一劳动市场的建立、跨国公司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崛起,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经济全球化需要相当数量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科技的人才。人才从何而来?除了通过实际工作训练之外,主要通过高等学校的培养。而要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高等教育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本文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主题,从现实层面指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述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要求教育国际化,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举措,对我国如何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进行探索。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引发欧洲商业革命,奏响了经济全球化的序曲,到19世纪的工业革,逐渐将世界各国经济连成一体,展现出经济全球化的雏形;到20世纪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网络经济的推波助澜,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由多种因素促进而成。一是政治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取代了意识形态至上,成了整个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部分;各国都把发展经济,加强经济合作放在首要地位。二是经济因素。每个国家都在发展市场经济,这就使各国经济接轨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开放、大融合,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已呈现饱和状态,而其本国的巨型公司又不断膨胀,资金过剩,所以不断向全球寻找新市场,全球化成为它们的主要出路。三是科技因素,尤其是现代通讯、国际信息网络的巨大影响。新的通讯技术使空前规模的资金流动成为可能,发达的国际信息网络使跨国公司真正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成为可能,借助信息工具,生产要素能摆脱国界的限制进行自由流动。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和发展机遇。表现在推动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多年比较稳定的增长;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使世界贸易额多年来以较大幅度持续上升;国际资本流动、科技转移、人才流通对各国特别是对展中国家经济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经济全球化使第三世界国家参与跨国公司经营,可直接借鉴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少走冤枉路,有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发达国家因经济结构调整将一些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推动了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各国之间的交流、留学生相互培养,每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可以到发达国家留学等;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给各国带来了风险和严峻挑战。由于各国经济本互依赖加深,各国市场开放,很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经济领域,如金融、保险、证券等,受到外国跨国大财团的操纵,政府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会丧失部分经济主权。如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危机,这样的经济危机的传染性会空前增强。发达国家控制着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成为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使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穷富国不平等加深,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大。另外,超级强国还利用其经济优势,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把本身的强势文化、西方价值观大量输出到第三世界,以实现其“文化霸权主义”的政治目标。
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带来的损害。为此,必须要在大力培养人才上下功夫,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便是其中一项有效举措。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全球市场化为目标,以全球信息化为条件,使世界各国在市场和生活上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技术和信息等实现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交流,迫使各国的教育市场向全球开放,从而各国都可能利用全球的教育市场。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可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应经济全球化而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一)经济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规模的扩展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全球化以生产全球化为表现形式,跨国公司则成为世界生产的主要组织者,其跨国经营的分支机构在地球上不断扩张,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跨国公司分机构频繁联系、密切合作,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加快了国际分工的步伐。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大小跨国公司的总数达到了5.3万家,子公司总数达到了44万家。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的生产。在跨国公司中,虽然是发达国家得到的好处最多,但各国企业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它们获取参与国际分工、扩大生产贸易的机会,从而带动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生产全球化大大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各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很大作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全世界在校大学生为1300万人,而到了90年代,增加到8300万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以后,已不满足在国内学习,而要求到国外去学习。五六十年代,我国极少有人到外国去留学,1992年以来,我国已有30万人出国留学。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国际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脑、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已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一体化趋势,导致了全球性的信息同步,从而打破了国家与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界限,为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也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国际交流。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广泛交流必然带来文化和教育上的广泛交流。
文化和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孔夫子时代的教育满足于“述而不作”,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育;工业革命后,提出“班级授课”法,开展实科教育,培养专门人才;19世纪德国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思想;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观念、教育功能的变化是立足于本国地域上的变化。当前,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因而教育也应全球化、国际化。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必须了解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在教师、科研、学术等方面必须走出国门,加强国际交流,发挥各国高校间合作的职能。教师和学生要适应国际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要突破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障碍。经济全球化要求高校必须培养跨国公司的经营人才、国际谈判人才、驻外服务人员和加入国际组织的人才。
国际交往是双向的。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将是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成员。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大批走向国际社会的各类人才,一方面要积极传播中国的文化。高等学校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传播者。不仅如此,高等学校还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新的理论、新的知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挥作用,为促进国际交流发挥作用。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学校的国际交流,教育的国际交往又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政治的产物、经济的产物、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化的经济分工合作,使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进入全球化,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人才,这是经济全球化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
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挑战和风险,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因经济实力不强、科学技术落后,一些发达国家控制着包括世贸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决策者,使第三世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开放,有可能导致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保险、证卷等经济领域受到外国跨国大财团的操纵。一些西方国家乘经济全球化之机,把本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大量输出到第三世界,大肆推行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要迎接这些严峻的挑战,需要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贫富之差,是长期以来殖民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造成的,是人才的差异、科技和知识的差异造成的。第三世界之所以落后,是由于教育的落后,人才的奇缺。发达国家的大学毛入学率在40%以上,而第三世界国家一般在10%以下,我国仅有10.5%。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必须走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即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们培养人才,走出国门办学,而不能关门办学。经济全球化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
(四)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教育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包括资本、人才、科技在内的生产要素遵循市场法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组合。劳动力的流动、人才的流动形成了国际人力资源市场。发达国家充分利用本国教育资源的优势,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优势,向外国开放,大量招收留学生,向外输出教师,形成了教育的国际产业。美国教育产业的总收入一年高达2000亿美元,占美国经济所有产业的第3位。美国是世界上接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仅留学生在美国的花费每年为700亿美元。第三世界国家应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发展教育产业,向外输出“知识工人”。
目前全球有1亿人在外国打工。如菲律宾每年就有10万人在香港做“女佣”,她们绝大多数是大专毕业生,接受过外语、烹饪、插花、护理等专门培训。这也是一种智力输出,是国际教育产业的一种形式。国际教育产业的发展,首先有利于发达国家,因为大量的人才流向这些国家,为他们提供智力援助,拉动了经济发展,但也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国家,因为第三世界国家可以派人到发达国家去学习,培养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学后为本国服务,也可以根据发达国家的需求,培养大批低中级人才(技术),进行劳务输出,每年可赚回大量外汇。这是成本低、收效快的教育产业。菲律宾“女佣”每年在香港的收入为60亿港币。
在世界各国,高等学校都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经济增长、财富增长的源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高等学校国际性的日益突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也日益突出,各国之间的合作研究、信息交流、人员往来日益增长,留学生迅速增加,为国际教育产业增加了生机,为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动力。
三、如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并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教育国际化中得到了益处,尝到了甜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每年从外国留学生身上可获得数十亿到几百亿美元。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本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借鉴外国的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5方面下手。
(一)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更新陈旧、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在我国,至今有人担心教育国际化会给我国教育带来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带来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会冲击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正象有人担心经济全球化会导致殖民主义经济一样。这些担心也许有一定的根据。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注意抵制资本主义腐朽、反动的东西。
然而,我们不能只看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的、支流的一面,更要看到它积极的、主流的一面。要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迎接它,适应它,利用它,而不可游离其外,不可消极抵制。早主动早适应,早介入早得益。加入教育国际化列后,一方面可以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教育资源,对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促进我国经济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对外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推动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走国际化的道路。美国著名学者克拉克?科尔说:“我们需要一种超越赠地学院传统的新的高等教育观念,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高等教育面向世界,或者说高等教育要国际化。”日本政府早自5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以国际化观点进行改革是关系到我国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1995年日本文部省在《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为遵循国际规律,确保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必须继续有计划地推进教育、文化、体育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关系,并且进一步对外开放。”加拿大教育署于1990年在《没有国界和边界的教育》报告中,要求国内各大学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组织目标之一,并制订相关政策来推进和保证国际化进程。外国的这些观点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才能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二)要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不少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美国在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韩国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制订系统的国际问题研究计划,加强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等问题的研究,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日本在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中提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在国际社会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外,还应该对各国的文化和传统加深理解。日本在教育国际化中还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懂技术、通外语、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总之要“培养在国际社会中被信赖和尊敬的日本人,同时还应增进相互间的团结与发展。
在历史上,我国长期实行封闭式教育,很少与国际社会交往。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开始走出封闭式的高楼深院,开始走出国门,向国际化迈进。但在培养目标上教育国际化的意识并不强,并不明确,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落实不够。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在“高等教育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这里面包括了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是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而制订的。
借鉴外国的经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制订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掊养目标。我们认为下面几条是共同的:1、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的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2、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3、培养学生至少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
(三)要构建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建立教育国际化的市场,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为人才的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育质量的高低也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教学上。西方国家较早介入教育国际化,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作了较大改革。美国于70年代在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中,就开设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等,还开设大量的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新课程,在其他教材中也增加了许多外国的知识和国际观点。美国学者指出,一个学科如果只体现本国经验,而排斥其他国家的经验,就是欺骗学生反映一种愚蠢的沙文主义。同样日本的大学也扩大了教育国际化课程,如设立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关系、地区文化、国际史等国际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正确反映国际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状况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
我国高等学校在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上,比较重视专业性和系统性,这是必要的。但我国高等学校要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必须在课程结构上作较大的改革。1、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修养课中开设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文化,以及介绍外国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课程;2、应在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及时补充国外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技成果;3、应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吸引外国专家、学者来讲学。
(四)要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以及充分向外国开放本国的教育资源,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1、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国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加强交流和切磋,才能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为教育、科学发展做出贡献。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文件》中指出的:“国际合作是世界学术界的共同目标,而且还是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性质和政策所不可缺少的条件。高等教育已在知识的发展、转让和分享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因而学术上的国际合作应为全面开发人类的潜力做贡献。”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的形式有多种:如参加国际学?刑只帷⒔涣骰帷⒉渭涌绻?献餮芯浚?钥翁馕?行恼倏??恃刑只幔??剐<手?涞暮献鹘涣鞯取N?耍?υ銮扛咝:徒淌υ诠?式涣鞣矫娴淖灾魅ā⒆杂啥取? 2、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记问、讲学、搞合作研究,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知识是无限的,但每位教师的知识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的。因此,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派出大批教师到国外高校访问、进修、讲学,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如学习和吸取了大量最新的知识,了解和接触了当代最新的实验设备,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外国大学学到许多新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提高了外语水平。请进来,就是请外国专家、教师到中国来讲学,参加学术讨论。有些高校还与外国的大学合作办专业,办学校,把外国教材、教师都引进来,取得了比出国留学还要好的效果。
3、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大量吸收外国留学生到本国学习,以及本国的学生到国外去留学,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有130万学生在外国留学。世界一流大学的留学生一般占本校学生总数的13.4%,研究生的比例更高,约为29%。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吸引外国留学生去学习,给本国带来了一笔很大的收入,为本国培养了大批高层次的、廉价的“雇员”、“打工族”,为推动本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教育市场、留学生政策,对中国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中国高等教育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高校应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现实,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充分利用外国的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人才服务;一方面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收外国留学生,让他们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让他们了解中国,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友谊。招收留学生,也能增加学校经济收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留学生仅4万人,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果按在校生的10%主,在达到70万人。
(五)要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教育国际化包括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兴起了跨国办学和校际合作办学的热潮。如英国著名的开放大学相继在欧洲一些国家开设分校。1987年法国、英国、美国三国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工商管理的高层人才。日本已在美国建立了好几所大学分校,为培养日本的跨国人才服务。德国正计划建设国际远程学习大学,让亚、非、拉大学生前往就读,规模为2万人。全美州立院校联合会敦促加快教育国际化的报告指出:“学生应接受正确反映全世界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教育界应改变那种“只扫门前雪”的封闭的教育观念。我国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开办了一批中外合作的学校,包括大学的二级学院,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今后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和健全有关法规、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域和规模,充分利用外国师资、教材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培养各类合格人才服务。
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