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发展研究
找准问题 搞好高校基建工作
2006-02-10    

字体大小:

   刚才听了四位校长的发言,我觉得很好。应该说教育部规划司、财务司平时开会是比较少的。我一贯认为会不在多,而贵在精。会不开则已,开了就要能解决一些问题。据说这次研讨会比较好地体现了“针对性”和“指导性”,大家反映还不错。规划、基建工作是我分管的。借此机会,我想讲三点意见:第一讲成绩,第二讲问题,第三提几点希望。

  一、肯定成绩,提高认识,增强信心

  十多年来,特别是最近的五六年来,是部属高校办学历史上基本建设规模最大、成果最显著的时期。对这一点一定要充分估计,不管外界怎么评价,我们搞基建、搞规划的同志应该清醒判断、心中有数。这倒不是自吹自擂,也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而是实际情况。

  第一,校园规划日趋合理科学。

  校园规划是学校基建的基础。最近十多年来,部属高校先后搞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校园规划。最后这一次的校园规划,我认为搞得是比较好的,是可以对历史负责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这次的规划论证充分,决策民主,广泛发动群众,认真听取专家意见。二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吸收国外一些好的做法、总结以往我们自己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具体国情和校情,密切结合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的需求。三是更加重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适用性。比较好地处理了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美观与实用的关系。四是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现有资源的配置,在校园总体布局的思路与观念上有所突破。注意克服过去那种单调、呆板的点式布局观念,更多地考虑了整体的和谐、大方、庄重和人文内涵。同时,在这次规划中,各校对现有校区如何调整,下一步如何使用,功能上如何分工,新老校区如何优化搭配,都进行了比较认真的研究。也就是说,在规划过程中既注意建设好新增资源,也重视盘活存量资源。这项工作,由于学校所处的地方不同,做法上可能不尽一样,但从整个校园建设来讲,是件大事。搞好了,是财富;搞不好就会成为包袱,会增加学校今后发展的困难和长期运行成本。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眼光,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校园规划理应做得比以前好一些。校园规划非常重要。校园如同一座城市,没有一个好的规划思路和整体建设蓝图是不行的。我始终认为,“一流的高校必须要有一流的校园规划”。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园地,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平台。不把校园搞好,其他恐怕都谈不上。各部属高校现在拿出来的这个规划,较之过去,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具有一定的世界眼光,是能够站得住的,也是值得大家欣慰的。

  第二,学校发展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在国务院的关心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这几年,几乎所有的部属高校都抓住机遇,努力扩大学校的办学空间。根据部规划司的统计,最近十多年来,部属72所高校几乎都先后新征了办学用地,建设了一批新的校区,其中有近50个新校区已陆续投入使用。部属高校共新增办学用地接近10万亩。目前,部属高校校均占地面积已达3000亩左右。

  大家千万不要低估这项工作的意义。学校办学用地不足,是长期困扰部属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属高校办学用地本来就十分紧缺,这几年办学规模又扩展迅速,如果不妥善解决发展空间问题,肯定是难以为继的。何况学校今后还要继续发展。学校办学有许多“难”,其中征地恐怕是一大难。合理扩大办学用地,既要机遇与条件,更需谋划和工作。近几年在这项工作上所取得的成果,意义十分深远。现在不少人可能还看不清楚。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看得越来越清楚,也会日益加深理解。

  第三,硬性办学条件普遍明显改善。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之后,部属高校的整体硬性办学条件,可以说是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随便走进哪所学校,都是可观可赏、可圈可点的。教学条件、校舍建设、科研设施、生活环境、校园布局等,看起来令人舒坦兴奋。不少人很羡慕这几年高校面貌的变化、包括原来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他们到高校看一看,无不大吃一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可以聊以自慰的。据初步统计,72所部属高校这些年新建校舍总面积大概为6500万平方米。从1998年到现在,平均每年新建校舍300万平方米,大多数学校每年完成的基建工作量都在20-30万平方米之间。这种建设速度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第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

  过去几年,在国务院的领导、统筹下,经过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税务总局的通力合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了重大突破。过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每年都要开一次全国性大会。这两年会不再开了,可能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结束了,这是不对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步子迈得较大、见效显著的一项改革。今后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加以推动。这项改革已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校内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把大量的后勤人员从高校教职工队伍中分离出来。过去后勤人员大概平均要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40%以上。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真正可以相对分离出去的人员,主要还是后勤这一部分。学校在用人方面的改革,说到底主要也是改革这一部分。对此,不少同志可能没看到,但我本人是很欣赏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子迈得这样大,一下子分离出这么多人员,且改革又进行得如此平稳,难道不应该充分肯定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刻地转变了高校的办学模式。我们常讲“国外是社会办大学,我们是大学办社会”。过去我国高校师生员工的吃住医行、生老病死等,都是由学校包下来,从而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活力。以往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办不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源于后勤条件的制约。按过去的老规定,高校每新增一个学生,政府就得综合投入4万到5万元。这样的办法,我们既办不起也办不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转变了高校的办学模式,最终是要实现学校主要管教学、科研和育人,其他属于后勤方面的事情,则按社会化的机制运行或转由社会力量承办。办学模式变了,办学规模就比较容易变大了。十年前,全国要找出几个万人大学是不容易的,现在随便找一所高校,都是几万人了。可以这样说,后勤社会化改革,不仅有力地支撑了近几年高校的发展,而且还将长期影响着高校的未来。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大加快了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的建设。由于社会力量的介入,在政府没有过多增加投入的情况下,极大地改变了高校学生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和速度。这些年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全国普通高校,运用社会化的机制,新盖学生公寓540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学生食堂1000多万平方米。新建、改建的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的面积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现在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就餐环境与条件,一点也不比国外的高校差,可以与世界高校接轨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这项改革,现在包括部属高校在内的全国高校的日子,绝对不会像现在这么好过!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后退是没有出路的。今后,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落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整体思路、原则和方针。至于具体操作则应更加密切结合实际,可以因地因校制宜,可以有所变化。我今天不展开讲这个问题了,主要是提醒一下,强调一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成就和主旨,强调一下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第五,教职工的住房条件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这几年部属高校在基建方面取得的另一标志性成就,就是比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高校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教职工的住房问题。据统计,这些年,部属高校教职工住宅先后竣工了近500万平方米。可以这样说,包括部属高校在内的全国教育战线的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在两个世纪交替之际得到了基本解决,住房标准由原来低于当地居民标准达到现在已明显地超过当地居民。讲得准确一些,就是目前教师均住得比较体面了,住得与其身份地位比较相称了,高校中大多数教师可以在家里接待朋友甚至国外客人了。不少同志不了解历史,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变化。在中国的具体国情下,可以说为解决这个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大家共同奋斗了几十年,其中也浸透着高校领导和从事基建工作的同志们的心血。

  第六,高校的整体基建投入不断增加。

  尽管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总的来看这些年高校基建投入的总量是持续上升的,经费来源亦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高校的基建经费主要是靠政府拨款。目前已变成了既靠政府也靠学校自筹;既靠国家预算内投入,也靠贷款、靠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靠募捐、靠校办企业收入、靠收取学费等。也就是说由过去的一元投入转变为目前的多渠道筹措,整盘棋活了。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高校基建的预算内投入,包括基建基数、“211工程”、“985工程”、国债支持、维修经费等专项,应该说增加的幅度还是可以的。但是比较起来,部属高校通过多渠道自筹的资金,在学校软、硬件建设方面,所占的比例提高得更快,目前大概平均已超过60%。我们简单统计了一下,最近六年部属高校完成的基建投入总量为550多亿元,一年投入量平均约100亿元。这些年,我们在高校基建方面创造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说,转变了高校基建工作的思路,改革了基建经费筹措和基建管理的机制。这些经验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会继续发挥作用。

  由于同志们做了上面这么多的工作,我们的基本建设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才保证了这些年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才支撑了这几年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自1999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净增了1000多万。部属高校在校生的净增量也超过了130万。仅此一项,就是个了不得的大成就,就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这里面有搞基建工作同志付出的心血。大家确实功不可没!

  二、认清形势,找准问题,改进工作

  下面,我想结合目前部属高校在基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一谈今后的几项重点工作及应引起注意的一些倾向。

  第一,要高度重视目前一些高校在校园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抓紧修订校园规划。

  主要应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校园规划方面,有少数高校可能有点贪大,或者说不够实事求是,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这是要不得的。部属高校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每所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也不同,为此一定要注意因校因地制宜。比方说征地,刚才北京大学鞠副校长讲了,有些地方征地价格比较便宜,亦有地可征,有关手续也相对简单。可如果在北京征地,那就是难于上青天了。为什么这些年来部里一再要求北京的高校更不能片面追求规模的发展,道理就在这里。再如,在座诸位有不少人已参观了四川大学的新校区,确实很好。四川大学的领导抓住了机遇,用比较低的成本征得了那块土地。但不是说每所高校都有这样的机遇。听说一个学校征了几千亩地,另外的一个学校就不顾条件与可能也要去征几千亩地,这行吗?这种攀比是错误的。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办学思路。办大是一种思路,办小而精也是一种思路,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二是有些学校的校园规划老在变。对这种现象,说得重一点,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一个学校的校园规划一旦定了,在报教育部备案之后,就是这个学校在基本建设方面的基本蓝图和“根本大法”,任何一届校领导都不能随便更改,只能接着干,努力按规划要求完成校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校建设好。当然,如遇到必须要变的特殊情况,则是另一回事了。但现在有些学校老在不停地修改校园规划,好像老是不能定型,这就值得深思了。三是要认真解决好新老校区的优化组合、优化使用问题。在上个世纪末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有些部属高校新并入了一些办学实体,增加了一些新校园,形成了一校多校园、多校区的局面。这件事如不科学对待,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一种“负担”,造成资源浪费。对这些新学园今后的使用,学校一定要认真筹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其作用。既不能弃之不用,也不能用得失当,更要防止在对这些校园做出科学安排之前,又去盲目征地匆匆建设新校区。

  在这里,我想顺便再讲一下另外一个问题。

  最近一个时期,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就是高校这几年在搞圈地运动,在侵占农民的土地。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对此,正确的态度应是一不护短,二要实事求是。教育部的基本看法是部属高校并不存在乱圈地的问题。主要理由是学校确实需要增加办学用地。第一,从历史情况看,高校过去是普遍失地的。教育部所属的72所高校,我算来算去,除清华外其他高校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是失地的,且是大片大片地失地。比如,北京的八大学院,我去查过国家的档案,当初是国务院批的,每所学院的用地,方方正正都是1000亩。但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变迁后,到改革开放前夕这八所高校的校园大部分只剩下一半了,其余地均被社会上其他单位以种种理由占去了。那个时候学校的领导也没有土地“产权”这个概念,人家来占就让人家占,校园今天被挖走一块,明天又被挖走一块,少数高校已被挖得只剩下二三百亩了。第二,学校这几年的发展迫切需要新增办学用地。近些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高校的规模发展较快。过去,我们对高校用地有一个通用标准,即一个学生一分地。我算了笔账,自1999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净增1000万,这就意味着需要新征办学用地100万亩。同期,部属高校也净增在校生近136万,相应也需要扩大用地13.6万亩。实际上部属高校这些年仅新征了9.4万亩。第三,高校的征地,按属地化原则操作,总体上讲还是比较规范的。高校征地都是经过地方政府审批的。地方政府这些年支持高校发展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为学校新批了一些办学用地。当然,我也不否认,对一些征地较多的学校,一些地方政府在操作的时候,可能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办法,多少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规定。但这是另外一回事情,同高校没有太大关系。第四,绝大多数高校对新增用地是用得较好的,基本上没有浪费现象,也没有利用新增征地去搞违规经营。第五,学校总是在不断发展的,因此必须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正是基于上述判断,教育部这些年对部属高校的正常性征地,是积极支持的,认为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项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我是分管这项工作的,在审批过程中,是坚决贯彻部里精神的,且批得较快,只要高校拿出的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一般均是头一天报给我,第二天就批。因为我深深感到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当然,我上面讲这几年高校征地,从全局上看问题不大,但也并不是说没有一点问题。比如,个别高校在校园建设方面贪大,征地过多了。还有一些高校,对学校原有的土地资源,没有认真整合,没有在优化资源的配置上狠下工夫,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就是我们高校的领导一定要从大局出发,深刻领会并带头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用地的决策。土地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而中国的人均耕地本来就是很少的。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后患无穷,这是大局。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系统地讲一下自己的看法,不是辩解,也不是护短,旨在使高校的领导和搞基建的同志,进一步认真对待学校的用地问题,在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做到科学决策,以更高的标准把校园建设好。

  第二,要科学定位各校的事业发展规模,并据此安排好今后的基建工作。

  自1999年到2004年,包括部属高校在内的全国普通高校的在校生规模的扩张是快的,是惊人的。回过头来看,也令人后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不积累诸多矛盾和问题,甚至还会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对此,部属高校的领导一定要持十分清醒地态度。今后一个时期内,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必须认真把握好发展节奏。关于每年招生的增长比例,经过反复研究,总的原则是稳定发展,力戒大起大落。普通本专科教育,大致上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即保持年均增长8%左右。对于部属高等学校,没有特殊情况,本专科生的规模要坚决控制在2001年的规模上。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可以适当发展得快一点,但从明年起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发展速度不能继续像目前这样快,不能超过学校实际的办学能力。教育系统培养的最高级的人才是研究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如果不注意,后患无穷。培养多少研究生,我个人认为应该主要看四个因素:一是要看我们有多少本科生,这是个基础条件;二是要看有多少合格的导师;三是要看学校有多少科研项目、有多少科研经费;四是要看国家对教师、科研人员的需求。全面评判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同外国的差距,是个大问题,也很复杂。我个人的直观判断恐怕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博士生的整体培养水平;三是学校的整体办学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总之,在规模发展方面,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膨胀过快。一个高校的发展规模基本定下来之后,就不要再变。比方说,一旦定下来是三万人,就是三万人了。决不能跟着感觉走,今年想增加一点就增加一点,明年想增加了就再增加一些。古今中外,凡是办得好的高校,恐怕都不是这么办的。一所高校老处在无休无止的膨胀之中,这不是开拓的表现,而是心中无数的反映。部属高校今后更要在提高水平上下工夫,更要在出成果、干出点真名堂上下工夫。这是部属高校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因为学校规模的发展是学校基建工作的前提。学校的整体发展把握不当,学校的基建工作就不可能搞好。所以我在此就不得不多讲几句。

  第三,要认真把握基本建设的标准与质量,并据此不断改进工作。

  在基建标准方面,个别学校可能过了一点。因为基建经费投入的总量和中国的国情,不允许我们去搞奢侈的东西。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讲,第一位的是要满足教学、科研和育人的基本需要。学校的基本建设必须坚决遵循“庄重、大方、适用、耐用”的原则,不能跟社会上的一些单位简单相比,也不能和国际上的一些大学盲目攀比。我们比不起,也无需去比。因为标准稍微抬高一点,就要多花许多钱。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则历来主张,学校还是要搞一些标志性建筑的。比方说体育馆、图书馆、教学主楼。对于体育馆,有不同意见,我则是坚决主张每所部属高校都要逐步建个体育馆。目的是要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看有不少高校的体育活动做得没有过去好了。但体育馆应搞成多功能的,有了体育馆,就不要再去搞礼堂。作为带有标志意义的图书馆、教学主楼等,一定要建得好一点,有一定的超前眼光,要能站得住,能管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国内外凡是办得好的高校恐怕都是这么做的。这短期看可能是多花了一些钱,但从长远来看则是省了钱。我这样讲,绝无否定过去之意。我们国家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当时没钱,不得不搞得比较简陋一些。但今后,就不能再这样搞了。这里我想再讲一下大学生宿舍建设问题。现在,仍有不少部属高校,一间学生宿舍挤了五六个人,甚至七八个人,这怎么行?为此,部里提出了一个指导性标准,即“421”。对本科生来讲,必须下决心逐步过渡到四个人一间。也就是说,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住宿条件过挤的问题,解决雪中送炭问题。关于学生宿舍的建筑模式问题,领导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学生就是学生,学生就是要住筒子楼。”且一再强调卫生间、电话、电视都不要进宿舍。对此,一些高校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保守、不开放,我看不见得。为什么学生要住筒子楼?因为筒子楼易建、易管理、使用面积最大、成本较低。如果全国所有的高校都能实现“421”,我看就能管上几十年。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诸多困难,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再如,学生食堂目前的基本条件,我看可以了,符合中国国情,亦可与国外大学的学生食堂比一比了。不能再提高标准了,不要搞得太花哨了。希望大家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清醒地看待问题,扎扎实实、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在学生宿舍的建设方面,要端正认识,少搞花架子,少搞锦上添花的事情。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质量,绝不允许出质量事故。否则,无法向人民、向政府交待。这些问题,乍一看,都是具体问题,但实质上,都关系到基建的方向和办学的指导思想问题。(下接第四版)

找准问题 振奋精神 搞好高校基建工作(续)
 


 
 (上接第三版)

  第四,要正确判断今后一个时期基建投入的整体形势,并据此做好对相关工作的统筹安排。

  首先,要有一个基本判断:部属高校今后的基建经费会继续有所增加,但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主要因素是:今后银行贷款固然仍可使用一些,但必须适当控制。且对过去的贷款要逐步还本付息。还贷付息的压力不可能不对学校经费的支出带来影响;学校收取学费的标准,我多次讲了,不能再提高,且要继续稳定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今后学校的学费收入不大可能有大的增加了;部属高校的发展规模,部里也多次讲了,要稳定,这亦会影响学费收入的总量。校办企业要进一步改制,改制的核心是与学校分离。各校向社会募捐的规模短期内仍十分有限……种种情况表明,高校今后自筹基建经费的能力将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从政府投入来看,肯定会增加,但增加幅度对大多数高校来讲恐怕不会太大。今后几年国债的发行量会大大减少;“211工程”、“985工程”等专项资金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基建投入的管理体制也将进一步改革。这就是今后整个部属高校基建投资面临的一个基本状况。希望大家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判断,并据此安排基建项目。当然,从教育部的角度,还是要千方百计为学校多争到一些钱,这是应有之义,是没问题的。为此,在今后高校的基建和校园建设方面,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每个学校的基建账一定要算清楚,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心存侥幸,不能盲目。

  第五,要清醒地看到各校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艰巨任务,并据此认真谋划未来。

  尽管这些年来,各个学校校舍建设都在大规模地进行,但是缺口仍然很大。首先,从部属高校的发展空间来看,据我们测算,大概总量还缺少4.2万亩。这是第一个缺口。第二个缺口是学校的各类办学用房。按照1992年建设部、教育部颁发的标准,大概还缺少1400万平方米。这些年部里为什么要搞评估、亮黄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促进学校改善办学基本条件,弥补这些缺口。另外,学生宿舍尽管有了很大改善,但要达到“421”标准,大概还缺375万平方米。第三个缺口是教职工住房。教师住宅,固然目前已解决得不错,但是部分学校仍有缺口。其中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今后每个学校每年都要新进一定数量的年轻教师。一个学校如果一年新进四五十名教师,就需要四五十套房子。尽管可以按国家的住房改革政策、按社会化的办法来解决,但根据多年的经验,学校一点都不管是行不通的。现在许多高校采用的办法,都是在自有的土地上建一些教职工住房,然后按照成本价卖给老师。我看这条路恐怕还得长期走下去。当然如果有些地方条件成熟,全部推向社会、完全按住房改革政策操作,是求之不得的。比如,昨天我到电子科大去看他们的八里小区,建完之后的售价也就是1300元到1500元,这个价格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了。有一种现象,可能也会很快波及高校:现在房价上涨得较快。各地的趋势都是在追赶北京的房价,都在盯着北京的房价标准,这无疑对高校会产生很大的压力。第四个缺口,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我们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老校的基础设施,如水、电、气及地下管道,欠账较多,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学校地底下这套东西不敢动,一挖开就盖不起来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算了算,如果把老校区的水、电、气和地下管道等基础设施改造一下,平均每个学校大概需要近亿元。这笔经费暂时还没有着落。

  第六,要进一步提高基建管理的整体水平,并据此做好今后的整改工作。

  目前在高校基建工作的管理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有关基建的审批、内控、内审、监管等制度,还不够健全,也不够规范,经不起审计。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就是在高校基建领域,贪污、受贿等犯罪现象正在蔓延。我最近看了几篇内部通报,称高校基建已成了犯罪分子的温床。这种说法过头了,我并不完全赞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些高校在此方面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最近一个时期,高校在几件事情上,被批评得很厉害。一个是招生问题,一个是基建工作中的招投标问题。陕西省去年一下子就查处了教育部门七个厅级干部,其中有六个与基建、招投标有关。难道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现象和不正之风,正在向高校蔓延。这是一种考验!同志们如果不自律、不自醒,肯定会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假若不下狠心采取坚决措施,肯定会有一大批人陆续垮台。过去我在内部讲话时多次引用毛主席提出的糖衣炮弹问题。现在糖衣炮弹是满天飞,你不碰它,它会碰你,随时都有被打中的危险。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管理工作跟不上,发生更大的问题是早晚的事。我来之前听说某个高校搞基建的两位处长又被“双规”了。高校在财务、基建、招生、收费这些方面如果出现了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影响到整个教育的形象,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我举个例子,去年北航发生的招生问题。我们国家这么大,每年要招几百万新生,去年是500万,出点问题固然是坏事,但要完全避免是不大可能的。北航这件事情在报纸上曝光之后,社会上反映十分强烈,真可谓群起而攻之。这几年,我最忧心的就是看到社会对教育的同情心、关爱心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呢?就是我们教育系统内部发生了一些事,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影响了一些人对我们教育的看法。过去教育界虽然穷,虽然清贫,但整个社会舆论对我们非常有利。大家都在替教育说话,包括人大、政协开会都替教育说话。社会各界给教育更多的是同情,是支持,是厚望。这应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身在其中,虽贫犹荣。可现在有点变了。难道这不应该引起我们沉思警惕吗!

  今后各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校园基建工作的管理。主要是两条。一是要更加规范。比如,有少数高校目前在采购和招投标环节老出问题,什么原因?我看,主要还是具体操作不规范。管理规范了,可以防止一些人犯错误,也可以挽救一些人。再如,基建项目超预算的问题,主要也是管理不规范引起的。二是要严格管理,敢于管理。校领导要敢于严格要求搞基建的处长,处长要敢于严格要求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负责具体工作的同志要敢于严格要求承建部门。一级管一级,一级比一级严,岂有搞不好基建的道理!当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发生这种现象:已与建筑商签订了协议,不知怎么搞的,谁都不遵守协议。结果把工期拖了又拖,经费加了又加。其中原因可能有许多,但恐怕与我们搞基建的同志跟承建单位有不少扯不清、道不白的关系有关。在基建管理方面,希望同志们既要干事,又要干净!这是我经常讲的一句话。一方面要干事,要能干成事;同时也必须廉洁自律,坦荡清白。这并不是高标准,是作为国家干部的应有之义。现在做人的标准越来越低。不贪污、不受贿,这算高标准吗?这是每个普通公民都应该做到的,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做到的,领导干部则更是责无旁贷。现在倒好,不贪污、不受贿,在一些地方倒成了模范人物了。我希望搞基建工作的同志们要经得起两个考验:从基建财务管理角度,要经得起审计的考验;从个人角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有些同志,在项目刚刚完工的时候还好,过两年问题就翻出来了。这里有个真廉洁假廉洁的问题。希望同志们要真廉洁、真自律,在台上没有问题,下台后仍能经得起审查。

  第七,要认真调整学校内部的经费支出结构,并据此安排各校每年经费支出的重点。

  今后,要把更多的钱用在育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这些年我们花了这么多钱,搞了这么多工程建设,根本目的是要促使上水平、出成果。学校总的经费就是这么多。如果老在大规模地搞基建,不可能不影响到育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情况也不允许我们把基建项目完成之后,再回过头来搞育人、学科建设和科研。那样做,就要落后。我看有些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有点落后了。例如,个别高校连几个教学用的基础试验室都搞得不像样子,据说是因为没钱。是真穷得连这点钱都没有吗?恐怕不是。这里有个经费支出结构问题。为此,今后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坚决调整内部经费支出结构。一要统筹兼顾;二要注意把更多的钱从基建方面转移出来。

  三、振奋精神,再接再厉,进一步搞好学校的基建工作

  这次会议之后,希望各高校要根据上述意见,对学校这几年的基建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总结;对现有的基建项目立即进行一次排队、清理。该停的要停,该减的要减,该压的要压。对各个项目的建设周期也要排一下队,分清轻重缓急。换句话讲,部属高校大规模的校舍改造和建设工程要尽快收尾。我刚才讲了,学校的校园规划,有的可以在一届领导班子内实现,有的可能需要经过几届班子的努力。校园建设的摊子不能老是跟着感觉走,不能老是在扩大,这样肯定会给学校的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我看,对大部分学校来讲,包括今年在内,再用一至两年的时间,把主要的建设项目收尾,是做得到的,也是必要的。当然,个别学校情况特殊,则可另行研究。

  同时,还希望学校党政一把手要更加重视基建工作,切实加强对基建工作的领导。实际上,应该承认,大多数学校的党政一把手都是比较重视财务、重视基建工作的。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为这些年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讲几句话。搞基建,是很辛苦的。辛苦的程度,没干过的同志很难体会出来。要想搞好一个项目建设,必须对各个环节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问题。这就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一方面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务实的精神和一抓到底的精神;另一面还要有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品质。与其他工作相比,基建工作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事无巨细,繁碎庞杂,付出的心血无法量化,唯自知;二是干了许多工作,往往报不出账来,在成绩评价方面有时摆不到应有的位置。在有些领导的眼里,认为无非是一项工程,干就是了。结果是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但在单位的年终总结里,可能仅仅是一句话,或者干脆就列不上。至于提拔、重用,就更难一些;三是很难得到比较一致的认可,说得重一点可能是好心未必能得到好报。人言可畏,人言不可不畏!项目搞好了,一些人认为是应当的,无所谓;搞砸了会意见一大堆,群起而攻之。不但会影响选票、评议,甚至还会垮台。四是廉洁自律的任务很重。基建工作环节多,涉及的方面多,动用的资金多,往往是一些犯罪分子千方百计要插手的地方。如果搞基建工作的同志不清醒、不自戒,就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的糖衣炮弹所打中。因为长期分管这项工作,对此深有体会。我十分体谅同志们。

  基于这一点,希望党政主要领导,要尊重、爱护、关心基建工作的同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尊重搞基建工作同志提出的意见,尊重搞基建同志的工作。第二是要对从事基建工作的同志们,落实好八个字,即“严格要求、热情关怀”。对工作要坚持高标准,要求要严。工作没搞好,该批评就批评。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苗头,该提醒要提醒。同时,对同志们工作中的难处与困难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听到一些非议的时候,特别是听到一些含糊其辞、有损一些搞基建工作同志的声誉和人格的事情,一定要慎重对待,不要听风就是雨,这是一种最大的关怀。有些事情,也别搞得太神秘了,非要搞到当事人被“双规”了,进监狱了,才见面,那也不行。对群众议论的有些事情可以直接找当事人核实,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对同志的一种爱护。搞基建工作的同志,确实很辛苦,很难。对他们固然不能搞特殊化,但有时候给予一些适当的必要的照顾,还是应该的。比如职务提升、个人生活待遇等等,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多考虑一下这些同志。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从事部属高校基建工作的同志们已经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想,学校的师生、学校的领导是不会忘记你们的!今后,希望同志们能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问题,振奋精神,改进工作,为学校和全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加辉煌的成就,让未来也能记住你们!

  谢谢大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收费提高三倍 广东高校设“高价”专业
· 今年全国高校拟招生655万人
· 李志民: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目的
· 部分高校表示不追究非典时期离校生责任
· 北京高校学习“三个代表”掀热潮
· 首都高校师生热切关注“两会”
· 武汉三高校:优先录取抗非典一线人员子女
· 济南高校学子热衷当"学生官"
· 高校增设调整部分专业 新专业都在北京招
· 高校不再重金求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