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它代表着一定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学术文化又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它构成了道德良心的底蕴。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刘勰、李时珍、朱熹、黄宗羲以及国外的牛顿、爱迪生、达尔文、居里夫人、诺贝尔等学术大师,无不由衷地敬佩他们在学术殿堂攀登的一个个制高点,探索的一个个未知领域,点燃的一支支圣火。
封建社会,有的人会向国家输钱捐官,但进士一类学衔却是不容任何人染指,更不可能通过权位与金钱得到状元一类的荣誉。然而,当今学术神圣正面临危机。拚凑“论著”,托关系发“文章”,评职称、评教学与科研成果中的“说情风”、“感情票”、“关系票”屡见不鲜。在许多高校与科研院所,有些毫无学术造诣的官员,凭借现有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可以堂而皇之地弄上教授、研究员之类的学术头衔。一些人甚至剽窃别人研究成果,在别人的论著、课题上挂名,找他人代笔写文章。也有人出卖供评职称、学位用的译著或论文。如此产生出来的一大批“高职”和“学术名流”,犹如《西游记》中的假猴王和《水浒》中的假李逵,一动真刀真枪,就会露出马脚和破绽。还有在一些单位通行的凭资历和工作年限评职称以及“福利职称”,有其名而无其实。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学术名人(当然是名副其实)肃然起敬,视为学习的楷模,当今的人们看到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一大堆拥有高级学术头衔的人,不以为然,并非他们中没有真才实学、造诣高超的人,实在是鱼目混珠所造成的恶果。
如果学术文化被金钱与权力冲击得衰弱不堪,则社会心理与道德良知受到的伤害将令人不敢想像。封建社会对于科场中的作弊,刑罚之重是有史可稽的,因为统治者认识到人才的选择与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在我们目前的社会,对于学术腐败还处于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的状态,防范与处罚措施还未跟上。对于这种腐败,我们应当呼吁全社会予以深切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