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校长如何领导和管理好大学”为主题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于今天下午在北京落下帷幕。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开幕时曾提出,中国大学要向世界学习。中国大学究竟要向世界高水平大学学习什么?为此,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大学的校长与哈佛、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大学展开全方位的对话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共话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
应该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刚刚走过百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1214万人,高考招生录取率达到2: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3.2%,高等教育正在走进一个“大众化”时代。
但相对于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在基础设施、经费投入还是学科建设,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培养的学生影响力,整体上都难以赶超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水平。尤其在新世纪之初,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着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一方面来自我国加入WTO对教育服务所作出的承诺,另一方面来自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面对新情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而世界各国的大学有着共同的人类文明渊源,又深深植根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土壤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传统和风格。学习世界各国大学的管理经验,拓展国际视野,在大学管理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缩小与世界的差距,是一件十分紧迫而又意义深远的事情。
首先,要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战略眼光。“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如何定位直接关系到大学的长远发展,像牛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著名大学都有自身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科学定位,指导自己达到预期的目标。要充分作好大学的宏观思考、战略规划,明确我们将要建成什么样的学校,以及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同时,这些目标、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深入人心。从制定到修改、实施等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只有调动全部力量才能保证战略的顺利进行。要抓住机遇,在关键的历史时刻实现我国大学快速发展。
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经验各自不同,但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强调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各具特色。卡内基·梅隆大学80年代正是选择计算机学科发展这一突破口,并带动全校的发展,从而在建校短短30多年的时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大学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一定要注重个性,突出特色。如何确定特色,怎样发现自己的相对优势,然后确定突破方向,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发展。
大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牛津、剑桥这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学,经历历史的洗礼而不衰的秘诀就是不断反思自身的使命和组织结构,不断地认识,不断地创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光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科技成果开发及其产业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以寻求更多的资源,以取得更快的发展。同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大学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过去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解决“人”的问题。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根本差距就在教师。要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无论是大学的发展规划,还是学科建设,都要把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保证整体质量的提高。从国外无论是哈佛还是牛津的经验看,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本。我们的大学要致力于人的终身发展,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面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
应该说,一个国家大学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大学反过来对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世界各国大学都有各自的国情、校情,中国大学的情况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不能机械地全盘照搬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但他们的发展轨迹留给中国大学许多的借鉴和反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这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交流和对话留下的许多重要的启发和借鉴,将促进我国建设更多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加快追赶世界著名大学发展水平的步伐。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