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海外情况
国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与借鉴
2001-11-12    唐琼

字体大小: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教育改革。然而都明白,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现者,没有师资的质量就没有教育质量。因此,都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对提高教师素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职业品格素质。各国都重视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文明行为的修养,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热情、坚定、同情、关爱、耐心、自制等品质和献身未来的职业理想。如英国有《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中就提出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法国强调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美国要求具有良好的品德等。有的国家还规定教师就职宣誓制度,以表明忠于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责。

  2、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结构及其程度。其内容包括科学、哲学的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等。如英国要求教师必须精通一门或一门以上的课程领域;教师必须经过课程教学的培养和实践等等。

  3、教师的能力素质。日本强调教师要有五种能力,即富有成效的教学和学习指导能力,对学生强有力的生活、就业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的能力,教育管理的能力,独立的自修能力。当然不同国家对能力的理解侧重点会有不同,如法国招聘教师注重教师的上课能力,与学生交往的能力,指导学生能力。美国要求教师要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有些国家则强调对未来的开拓创造能力等。

  4、教师的身心素质。好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缓冲各种压力与突如其来的变化。同时要具备健全的体魄与旺盛的精力、坚毅的耐力以应付艰苦的、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日本教师甚至认为身体素质是第一位的。

  不过衡量教师体质因素不能仅仅限于狭窄的“身体健康”概念,还应包括感知的灵敏度、注意的集中度、工作劳动的承受度等。

  综上所述,可知国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有些方面很值得我国借鉴:

  1、要改革师范教育,逐渐提高学历水平。世界发达国家都重视对师范生的“学术性”培养,更多地由综合大学教育系担负培养任务。并强调中小学教师必是大学本科毕业,或硕士、博士研究生。当然,根据我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实际情况,延长师范生在校时间或中小学教师皆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水平、是不现实的。但拓宽,师范院校课程、知识领域,并加强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可行的。

  2、要严格教师任职许可制度。有些发达国家并不是师范生一毕业即可获得从教资格,而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见习、考核,这点很值得我国借鉴。即新任教师不仅先接受职前训练,而且必须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否则,学位再高也只能当助理、代理教师。同时,要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各级各类教师资格证书制,包括普通与临时两种证书。普通证书又可分一组、二级证书,并把证书与学位、能力结合起来。

  3、要全面深入地推进教师在职进修。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师的在职培训,体现了在职培训的立法化、制度化;进修目标的多元化、立体化;进修内容的多样化、系统化;进修方式与渠道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对于我国来说,建立一套系统化、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师在职培训制度并用法律加以保障,是切实可行的。

  各地可因地制宜,尽量创造条件完善教师进修制度,切忌形式化,以保证和提高培训质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厦门二期中小学教师继教工程启动
· 河北:落实政协委员提案设农村教师津贴
· “新生代”语文教师探究新课标
· 要善于把理念变成教师个人化的观念
· 教师调配如何做到“阳光操作”?
· 信息技术时代 教师必须具备四种素质
· 教师的第三只眼是慧眼
· 教师教育研讨会在京召开
· 湖南武汉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教师身心健康
· 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性别生态失衡严重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