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海外情况 > 教学教法
将课程、教学与技术结合起来----兼评美国2000年《全国
2001-08-23    任友群 庄瑜 董秀

字体大小:

  
  2000年,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即ISTE(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公布出版了《全国教育技术标准(学生)》一书,其全国教育技术标准即NETS(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详细列出了从学前到12年级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国家标准。其核心是将课程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其开发的方法是将教育的风险承担者(它们既是本项目的投资者,也是学生们未来的雇佣者)与教育的研究机构(各种教育或技术方面的专业协会)结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前者作为赞助者、投资者和顾问,其中有著名的苹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e)、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Milken教育技术交易所,还有美国教育部的学习技术司等,共4家机构;后者作为项目的承担者,在ISTE之外还包括了美国教师联盟(AFT)、中小学的校长协会(NAESP和NASSP)、特殊儿童委员会(CEC)、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软件与信息工业协会(SIIA)等,一共12家;另外,还有5家课程方面的专业组织,涉及外语、阅读、社会学、英语、数学、科学等各个中小学课程。

  NETS的作者们认为,美国学校所面临的挑战是让所有的孩子在未来能有效地行使职责,而这个未来是以日益增加的变革、信息量和技术含量为特征的。技术是具有无穷潜力的有力工具,能为教育的高速发展铺平道路,即从过时的教育系统到向所有人提供学习机会的系统,从而更好地满足21世纪工作、交流、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教育技术国际协会(ISTE)和许多公众都认识到技术改变教育和改进学生学习的潜力。技术已经成为强有力的催化剂,推动着在当今世界中以更有效地生存为目的的学习、交流、和生活技能的发展。通过全国教育技术标准(NETS),ISTE鼓励教育领导者们提供能造就有技术能力的学生的学习机会。

  美国的全国教育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ISTE的NETS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在从学前到12年级的教育中开发用于该标准的技术以推动美国学校的进步。NETS项目开发出标准来引导教育领导者们认识和表述技术有效支持学前到12年级教育的基本条件。下面各组标准将被开发或细化:

  ●学生的技术基础标准(见该书第二部分),描述关于技术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连接课程与技术(见该书第三、四部分),提供教与学中利用技术的课程事例。

  ●教育技术支持标准,描述对支持技术的有效使用十分重要的专业开发、系统、评估和支持服务的标准。(即将开发)

  ●学生评估和技术使用评价的标准,描述在教与学中评估学生进步和评价技术使用的不同手段。(即将开发)

  该书中针对学生的技术基础标准最初在1998年作为独立文本发表,是NETS项目的第一个印刷品。该文本综合了来自全美国的参与了讨论会、技术论坛、网络对话和调查的许多小组和个人对教育技术标准建议的回应。利用各种媒体在风险承担者中间进行广泛的讨论使作者们逐步形成了一致意见。同时,ISTE的作者们还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开发美国的教师教育项目,包括:在教育计算和技术领域中教师预备计划的鉴定标准,描述在教师预备计划中支持技术应用基本条件的单元指导方针,以及提供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的通用标准。

  该书作者认为他们提供的标准代表了英语语言文学、外语、数学、科学、社会研究等课程标准结构之间令人激动的合作。作为结果,该书提供了一些案例以证明技术是怎样在支持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同时使基于标准的课程更易实施。NETS的作者们希望每个读者通过ISTE站点提出想法、课、单元和场景来丰富信息库并使标准项目顺利进行。

  课程整台与技术的使用针对学生的全国教育技术标准的哲学基础是坚信变化中的世界将导致需要改变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们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学生们必须处理的信息量的日益增加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焦点。教学必须建立在基本技能之上,这样学生们才能学会如何发现、存取和评估信息,井以此来表述问题和下定义。

  该书"课程整合"部分试图表示把技术应用整合到课程中的重要性。该部分目标不仅只在技术上。实际上,其目标是把技术应用集中在特定学科的课程中,把针对学科领域课程的技术作为工具来形成高水平的产出。根据这种想法,有一些问题推动了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方法:

  ●如果对技术的利用有限制会怎样?

  ●一堂课如何才能既达到课程标准,又符合针对学生的NETS?

  ●技术如何才能以优化教学的方式被使用?

  "课程整合"部分的具体内容包括:英语语言艺术学习活动汐卜语学习活动、数学学习活动、科学学习活动、社会研究学习活动。

  作者们认为本书是针对当今的课堂而设计的。学习活动包括通常的硬件和软件。也许最困难的是采用一种把学生从他们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的思想,即使他们可能使用十分昂贵的设备!教师必须设定支持新学习环境的教学场景。他们还必须在明确希望把技术应用于课堂的情况下设定行为场景。达到这点将使技术的应用对教学产生正面影响。

  ●合作小组工作站--在一个较大研究中给每个单独小组分配不同的题目。其中至少有两个题目要依靠计算机的使用。在这种方法下,两个小组将在项目过程中被分得有效的计算机使用时间。小组会议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可以分给其他小组以用来获取资源或准备陈述。重要的是要保证循环,这样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技术含量高的活动。

  ●示范工作站--利用一个与计算机相连的大屏幕显示器,LCD面板或是课堂电视,在同一时刻向全班教学。教师摁扣仪操作计算机并/或让学生轮流担任"计算机工程师"的工作,以提供他们一些操作经验和正面强化。

  ●独立研究工作站--把计算机放在让小组能根据需要获得电子资源的场所。一些教师发现一张约定书可以有助于公平的使用计算机存取信息。

  ●学习中心--把计算机作为精心设计的活动的一部分。这个工作站应该是让学习中心的小组轮流使用的。

  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安排计算机房:

  ●合作小组--学生小组在机房里共同工作以发现特定的资源或信息。他们被分配到问题的不同方面并比较在线信息,或从事一个项目的不同部分(如,准备、搜寻、桌面演示等)。

  ●短期技术技能培养--机房被用来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软件的特定部分以推动进行中的项目。当所有学生部能迅速和准确地掌握技能时,在教师和计算机专家的辅导下,随选学习(on-demand learning)是最有效的。

  ●小组教学--学生小组与教师共同从事干特定的题目或技能,而班级中的其他人则从事其他活动。小组教学可以是电子媒体下的并用电子工具来检验理解的情况。

  NETS把焦点放在学生知道什么和学生把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能做什么上。达到NETS脱离了内容是做不到的。必须有一个技术使用的情境,这样学生可以演示他们达到标准的能力。因此,在该书第三、四部分中的学习活动综合了课程领域标准和针对学生的NET民这样一个学习活动要符合这两组标准。在教授一个特定概念的情境下,技术工具能被适当地利用。当学生需要被教授如何使用技术(如适当的使用和道德规范等),教师能利用课程情境来教授所需的技术技能,然后回到课程教学中,使用技术作为工具来增进学习。通过这种方法,学科领域标准和学生NETS两者都在同一学习活动的情境下得到了表述。

  该书的第三部分被设计成通过把技术的使用融入学习活动的一组案例中来优化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在教室中的应用,而学校组织和年级水平则围绕着课程领域。相反,第四部分--多学科资源单元被分成主要的学科领域,以在学科范围中各年级水平范围内两个事例为例。

  该书对年级水平范围的划分如下:

  ●基础年级(primary grades)学前--2年级●高小年级(intermediate grades)3--5年级●初中年级(middle grades)6--8年级●高中年级(secondary grades)9--12年级该书的一个特点是,故意对一个学习活动或一个多学科单元利用同一话题(对学习活动的仔细测验将发现该书第三和第四部分都表述了"气候"这个话题),以此来证明一个话题可以适合学科领域的组织结构,也可以适合多学科结构。关于气候的学习活动可以在高小3--5年级的科学部分中被发现。这里,关键是观察气候图案的发展变化,科学课中教学的调查方法,和形成对气候本质的一般理解。而关于气候的多学科单元,是放在基础年级中,有目的地介绍随着时间而收集信息,当数学趋势得到检验时用图表示数据,对气候的影响进行读和写,研究历史上的气候情况和对人们决策的影响,还有气候地理。在网上有大量气候的信息,这使得利用网络收集最新数据成为必要。

  下面简略说明该书的两个例子。

  案例一,学习英语技巧活动学习英语技巧活动列举了四个年级段共八个案例。作者们认为,今天有文化的人应该是有效的交流者、重要的思考者、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者和终生的学习者。英语学习技巧的教育者的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够发展听、说、读、写、观察和视觉表达的能力。

  技术的帮助加强和扩展了学生在所有英语学习技巧中的能力。例如,通过E-mail、电视会议和网页,学生能与许多观念联系合作和交流。通过使用因特网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学生能接触许多印刷和非印刷的资料。当学生调查各种信息来源时,他们必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可信性和准确性,并比较书面和视觉的形象。

  《英语技巧标准》一书,是由国家英语教师委员会和国际阅读协会出版的(1996),它强调了技术作为读写活动中的一个工具的重要性。此书认识到"技术向学生展开了新的天地,使得学生拥有了一个信息,思想和形象的具大工具。它同时为写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并使得学生为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大的责任"(P.39)两个标准特别突出了英语学习技巧教育中技术的作用:

  ●标准7,"学生通过问题及产生思想和问题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他们收集、评价、综合不同来源的数据(例如:出版物、非出版物、人工制品、人)来以适合他们目的和观众的方式交流他们的发现。"(P.3)

  ●标准8,"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信息资源(例如图书馆、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电视)来搜集和综合集息,并创造交流知识。"(P. 3)

  技术能以许多方式来帮助和加强英语技巧中的学习经验。在此部分的学习活动证明了技术能够统一入学习环境的一些方法。教师受到鼓励,创造他们自己的范例。在"布尔栩栩如生"中,年轻的学习者运用文字处理和超媒体软件来创造和共享关于寒带动物的知识。在"难理解的作者"中,学生搜集了关于作者的信息,然后,由电子设备编辑,修改和出版他们自己的故事。

  在高小阶段,老师帮助学生理解文学和历史中观点的重要性。在"你在那儿"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访问网站,来观察当时的真实资料,在电子报纸中发表新闻故事。"名人墙"的学习活动演示了名人的传记如何能积发懒惰的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寻找,评估并搜集信息,使用各种媒体来有效地传播思想。

  在中学阶段,英语技巧学习者使用电视采访,超媒体书库,网页和其他技术来观察和创造英雄人物的多媒体展示。在"多媒体弯曲的生辰纪念石"中,学生基于因特网合作研究他们的生辰石,学习先进的文字处理技巧来创造超媒体的报告,与广泛的观者共享。

  在"什么促使作家写作"中,高中学生使用基于网上的信息资源来研究查尔斯?狄更斯:他的生活,他的时代,他的风格,他对比喻语言的使用。各种媒介被用来收集信息,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和证明团队工作的成果。在"在文学与生活中发现自己"中,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回顾各种媒体产品来探究主要问题,"我是谁"学生创造他们自己的多媒体文件,开发个人的网页来反映他们是谁。

  案例二,数学学习活动技术对数学的教与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计算器、互联网对教室里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无价的。技术允许学生用以前所不可能的方法去观察和体验数学,从事真实世界(而不是人为假设的)问题解决,执行快速和复杂的计算,并形成关于他们自己学习的自己的表征。而且,技术允许学生承担连接全球的项目,把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符合学生个人的需求和兴趣。

  信息和通讯技术为强化、修改和联系数学教育与真实世界的应用提供了资源。支持这种学习的资源包括了因特网、图形计算器、模拟和电子制表软件,实时视频会议,和虚拟真实模拟等。

  技术原则是全国数学教师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的"学校数学原则和标准"(NC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的指导原则之一。其中的一部分表述到:"数学教学计划应该使用技术来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应该使他们做好在日趋技术化的世界中使用数学的准备。"技术促进了传统数学向现实问题的转化。数学教学正在从孤立主题的教学转变为向学生研究者呈现真实的问题。

  通过为∷骱头⑾质??峁┕ぞ撸?际踉谇炕???嘉????徒淌Φ穆凼觯?透呒端嘉?峡梢云鹱饔谩<际踉市硌??此妓?堑幕疃??⒃谒?巧钊氲赜胝媸凳澜缦嗔?档奈侍饨饩龉?讨型贫?此己腿现??獭?
  基础年级学生使用如Beanie宝贝那样的填塞玩具来探索分类和排序。他们通过每天观察日历的活动进一步调查表述数字的多种方法。该活动的复杂性取决于学生现有的对数学的理解。作为工具和资源而提供的网址应该被彻底探索,以获得对学生最大帮助的信息。另外利用关于气候的文件能显著强化对天、日期、季节等的研究学习。

  3--5年级的学生利用虚拟真实和通讯软件来探索二维和三维结构。他们进一步调查大数字,通过试图花掉一百万美元来与钱和相关项目的本打交道。作者们发现学生们对错误和成功的认识是决策过程的结果。例如,一个建造游艇的孩子发现她有了厨房、客厅、浴室、起居室等,但却没有睡觉的床!她想购买的船适合的气候并不符合她居住的地方,而且她也不可能在船的甲板上长年睡觉!

  6--8年级的学生使用测量法和设计工具来创立一个理想的卧室。他们也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各边的处理探索毕达哥拉斯法则(勾股定律)。

  高中学生用几何表征软件来调查数学公式的性质。另外,他们有机会利用真实数据探索不规则碎片和混饨理论的美。

  启示--中国需要自己的全国教育技术标准对于NETS,笔者的总体感觉是,中国该领域处于前沿的研究人员,虽然在理念上与美国仍有一段差距,但这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如果我国的教育决策者和研究者能迅速瞄准国际最新的研究水平,真正在理念上与之同步,在实践上大胆借鉴,我们就完全可能少走弯路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2000年10月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加快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并要全面实施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而目前的问题是,虽然从决策者到实践者都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迫切性,但在理念上尚未形成共识;而且,这样的情况已经对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造成影响。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整合的问题,课程、教学和技术的整合实际上是一个教育决策者、教育原理研究者、信息技术研究人员、专门课程开发者和一线教师的观念整合问题,过分地强调或忽视其中一方都将是一种误导。

  对该书进行一定的研读后,我们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1.基于丰富资源的教与学。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和信息文化目标的学习,也就是一种自我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

  通过对丰富的教学资源的获取和组织,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形成一种特定的技能:即学生通过从搜集零散的信息到形成相关主题的具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成为自我发现的学习者。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应学会确定什么是学习目标、知道去哪里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如何查找、学会如何对查找到的资料做笔记,学会如何评价信息、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如何评价学习的进展、如何反映学习过程等等。

  2.基于技术的教/学环境。

  正如该书第一部分的论述,建设一个基于技术的学习支撑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该书的表述,"在美国,有一些教室在每个角落都有计算机。有一些教室公用一台计算机。其他一些教室可以在机房环境下使用一台或更多的计算机。通过课的组织和课堂管理可以表述存取的问题。一些学习活动被组织成可以在忽略学生如何存取硬件的情况下完成一项活动。显然一个计算机和学生一对一的比率是理想的,但是,虽然学生与计算机的比率正在迅速下降,达到一对一的仍然不多。"这样的描述使得我们认为至少中国较发达地区在教育技术硬件上与美国的差距比我们想象的要小。

  不论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都可以通过情境来提高学习的真实性,并形成依赖于情境的知识与技能的远迁移。一个基于技术的学习支撑环境能支撑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学习,能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

  情境的复杂性更需要视觉的判断力。我们运用心智去解决问题,其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主要是以建模方式来处理的,模型和理论一样,是一个建构,它描述了一个简单得多的宇宙,包含了实际宇宙的重要特征,却可能忽略其他特征。模型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手边问题,同时也会留下很多空缺,这些空缺仍然需要视觉去弥补。视觉素养强调的是对复杂性的理解和把握。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的技术较新而且还没有在教育中大量地实际使用。当媒体用来支持提供学生自己构建理解的自由的学习环境时,它们对学习有独特贡献。到目前为止,通常的描述是学习者通过键盘、屏幕、鼠标器等界面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不管活动是如何地吸引人,这都好象学习者是从外面朝环境里看似的。而虚拟环境则是浸润(immersion)式的,界面消失了。通常用来描述浸润的比喻说法大量存在:参与者"戴着"计算机;参与者"进入"到程序里去。可以肯定的是戴着目镜和耳机容易使参与者相信他们身处另一个地方。通过数据鼠标器和扫描笔直接与虚拟世界互动很接近于直觉。VR在促进知识建构,甚至改善说教式教学的某些方面会有极大的潜力,其原因颇多,而其中的两点是浸润在VR中产生的吸引力及启发性,和参与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直觉方式。然而,可能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将教学策略、训练、指导、建议和提示直接置于环境本身当中。

  3.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在20世纪,教学心理学探索了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对学习的三个隐喻,即学习是反应的强化,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学习是知识的建构。

  现代信息工具是与我们的心智,而不是身体在打交道。通过把我们的身体置于被延伸的神经系统,并且借助电子媒介,我们建立了一个动态系统,在这里,我们身体的所有延伸,都将被转化为信息系统。学习共同体通过互动和共同的探索活动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另一方面,集体智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将个人难题转化为公共难题,借助公共知识解决个人困境,这构成一种加速个人学习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建构主义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体现表现为,媒体在学习系统中的建构主义的应用符合了许多推断。第一,知识是∠罢吖菇ǖ模??皇谴铀到淌降某氏种谢竦玫摹6?艺庖唤ü构?淌歉?菪滦畔⒂胙?罢咭延兄?缎?鞒潭冉?械摹H绻?阎?谌萦胄掠龅降男畔⒚挥卸嗌俨畋穑?图负趺挥行轮?督ü沟姆⑸?H绻?兄械瘸潭鹊牟畋穑?谠谠傧志突?调整"以适应新信息。如果有相当大的差别或者是完全缺乏合适的再现,就会创造新的再现,这经常是通过对其它知识的相邻领域中形式相似的再现进行类推产生的。由此得出的一个重要涵义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以他们所知的来理解任何信息,即使因此他们完全误解了别人传递的信息的真正含义。既然存在错误判断的可能,就应该以减少学生所体验到的与他们已了解的之间差别的方式来使用媒体。关于怎么做,建构主义者带来的一个重大概念转换是不大注意信息具体是如何呈现的,而更注意如何促进学习者尽可能自由地运用媒体再现从而得出独特的和个人的理解。进一步说,知识建构的媒体系统是不受内容限制的。一旦掌握了一种语言的句法和词汇,你就可以用它来表达你想说的任何内容。学生可以且实际上也写出他们想写的任何东西,事实上是学生使用媒体的方式使他们能够构建从他们所写内容中得来的理解。

  根据我们的设想,我国的教育技术标准基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技术基础标准,描述关于技术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2.连接课程与技术,提供在教与学中有效利用技术的成功事例。

  3.学生表现评估和技术使用评价的标准,描述在教与学中评估学生进步和评价技术使用的不同手段。

  4.描述在职前以及职后教师培训中面向所有教师的技术基础标准。

  结语----将课程、教学与技术结合起来技术和媒体的作用同所有的革新一样,一开始只是为了更好完成教师一直都在做的工作而设计。既使在今天,一门教学技术成功与否的隐含标准是它模仿一名成功教师的程度。只有到最近我们才开始设想媒体超出传统教学之外的教育用途。因此,媒体的大多数教学用途都是说教式的。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在当代教学设计模式中居主要地位。目前为止的多数研究表明媒体教学的效果和老师教学的效果没有什么分别。当有所区别时,也同样可以通过例如新奇感、课程准备程度、题材的不同等等非控制变量来解释。现在看来,媒体的说教式应用之所以不太成功是很容易得到解释的。媒体在两方面总是不如教师。首先,它们不能"在行动中反省",而且又不能象教师一样解决无法预见的教学问题。其次,它们除了所精通的领域以外没有一般的世界知识,而这点对好教学是很必要的。所以,虽然媒体一方面使例如个体所受注意和速度等等有效教学方面得到改善,它们却阻碍了其它方面。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教学科学家和设计者当中有认为教学计划可以与它的实施相分离的看法。然而无论任务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有多彻底,且无论教学理论有多完整,在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偶然情况无法全都被预先料到和预先防止。这意味着中介系统无论设计得多好都会比一名称职的教师的教学更容易出现问题。

  我们认为,新的教育理念不是外在于信息技术的,而是与后者相整合,因此不存在两个彼此独立的对象:教育观念和信息技术。前者已不再凌驾于后者之上,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已经没有支配作用。其实,在今天日新月异发展着的信息技术中早已蕴含着我们需要去领悟的教育新理念,是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并激发我们的教育想象力,而不是教育理念提供了信息技术发挥的方向。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就是揭示内含于信息技术中的新观念并使其彰显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转型"。

  其次,作为新世纪中国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人员,不应该恐惧技术对人的所谓"控制"。且不说我们认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是技术的主宰者,即使存在技术对人的控制,责任也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和制度对技术运用的方式,虽然每一种技术同时都可能有消极影响,但是所有这些技术的总体影响是积极的。

  其三,我们也希望教学设计者越来越注重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仪器设备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以仪器设备为中心的观点对教学技术而言太狭窄了。这种不断重视学习者的转变可能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才能让软件的发展赶上硬件,改进应用状况,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系统的效率。当然,这种趋势并不是贬低技术对未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新的领域包括,有充分能力的对无经验的设计者提供帮助的教学设计专家系统,为学习者掌握复杂技能而建立低风险环境的模拟系统,在计算机和学习者之间提高互动能力水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