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教科院王敏勤教授撰写的《每堂课教师只讲4分钟——洋思中学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一文在本报刊发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少读者电话询问洋思经验的有关问题,如教师只讲4分钟其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后进生如何适应这种教学形式?这项教改实验效果如何?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赴洋思中学进行了为期3天的采访。
采访期间,记者首先听了两节课。10月26日上午第二节课,在初二(4)班教室,由周桂海老师执教《分数的乘除法——分式乘方》。8∶20上课铃响,教师首先用投影仪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内容。2分钟后,学生自己读教材,然后自己做例题,教师巡视指导;8∶30学生上前面板演例题,师生一起检查、纠错;8∶37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式乘方运算性质:“分数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3分钟后学生自己做课后练习题,9∶00学生上前板演,师生检查纠错,9∶05下课。
第三节课记者在初一(13)班听了汤宏程老师执教的语文《核舟记》。这是一篇古文,整堂课都是学生看注释翻译,教师仅在最后用4分钟时间总结了文章的写作方法。
这两节课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数学教材里的例题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洋思中学却由学生自己做。语文教材中的古文以往一般是由教师讲解、翻译,学生记笔记,洋思中学是由学生自己看注解翻译。这样,在一节课中,主要是学生自学、做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教师在座谈中指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体现在备课中,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了解学生,既要选准重点、难点,又要想到学生在自学中会提出哪些问题;二是体现在自学指导上,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随时引导自学,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有些问题就能在“兵教兵”过程中解决;三是体现在对后进生的关注上,教师在巡视中要重点指导后进生的学习,平时多让他们回答问题或让他们到前面板演,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在自学过程中后进生可在较短的时间里补上知识缺漏,经过一段时间,班上就没有后进生了。因此,洋思中学自1990年以来,连续10年学生的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
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对记者说:“最近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十分强调教育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而自学能力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自1994年开始,江苏省教委派员到我校考察,对这项改革实验给予充分肯定,并于1999年11月,印发苏教基(1999)105号文件向全省推广洋思经验。最近,市教委组织全市中学校长分批到我校参加为期10天的校长培训班,并要求每位校长学习结束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者在采访期间召集了参加第二期培训班的校长进行座谈,他们对洋思经验表示心服口服。
据了解,自1984年至今,到洋思中学取经的人数已达20多万,采访期间,在校园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参观人员。记者在学校传达室的来客登记本上发现,仅25、26日两天就有内蒙古、山东、河南等5个省市区的342人到该校参观学习,由此可见全国教育界对洋思中学经验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