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试点工作。一年来,100多名孤残儿童在家庭的温暖中发生的变化令人吃惊———
6岁的武小华对我们的来访异常兴奋,不断咧嘴大笑。武小华从小长在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手脚有残疾,不会料理大小便。去年12月,他和福利院里的100多名孩子在昆明近郊的农村有了新家和新“爸爸妈妈”。新妈妈天天熬骨头汤给小华喝,再加上常跟妈妈在田埂上活动,小华手脚利索了,身体结实了,性格也开朗了,喜欢唱歌,喜欢说普通话。
2000年,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作出了为福利院里的孩子找一个家的决定,此项工作得到了英国Care For Children组织的资助。由于城市家庭寄养费用较高,福利院决定将此项工作放在富裕起来的农村开展试点。最后选定了离昆明30多公里的安宁市草铺镇的4个村寨。
“村里的干部说要为福利院的娃娃找父母,我们害怕有残疾的娃娃,干部就带我们去福利院,让我们去抱抱他们。去了之后就不怕了,当天就领了一个回来。”46岁的廖学仙领回的5岁儿子腿有残疾,天天晚上疼得哭,廖学仙从山里挖来草药和着酒为儿子的腿消炎。两个月后,竟治好了他的腿疼病。后来夫妻两人一合计,又从福利院里领回了一个患有乙肝的6岁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昆明市儿童福利院100多名孤残儿童分3批相继走进了草铺镇4个村寨的60多户农户家中。一年以来,这些孩子在新家里获得了家庭温暖,一声声甜甜地叫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幼儿园、上学,买了许多水果和零食;同时还教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庭的照顾下,包括有轻微智障的孩子,每个人的身体和性格发生的变化令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感到吃惊,“他们让我们看到,每个儿童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儿童有拥有家庭的权利,只有回归家庭,在父母身边,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昆明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赵锦云说,福利院再好,孩子们也会认为自己是孤儿,心理障碍大,容易产生自闭症。回归家庭后,孩子会获得父母的关爱,懂得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这样他们才会去爱和关心他人,不管是否身带残疾,都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
作为孤残儿童的监护人,福利院在为孩子们寻找寄养家庭时十分慎重,所选择的村寨除经济较发达外,村民文化素质、交通、卫生医疗、学校幼儿园等社区条件必须相对完好,愿意寄养的家庭必须是双亲甚至两三代同堂,家庭成员必须全部赞同,不能因寄养造成家庭矛盾而给孩子产生压力;寄养前福利院要对家庭进行培训,不隐瞒孩子的身体状况;设立3个月适应期,以孩子与家庭的感情为主,3个月后进行评估,合适的双方才签订合约。寄养家庭会获得福利院支付给每个孩子的318.4元生活费。福利院工作人员每周有两至三天到村里工作,为孩子们看病,发放药品,了解寄养情况等。
由于福利院的孩子各自经历不同,因此福利院要求寄养家庭需有耐心,但村民的质朴与善良使大人与孩子间的磨合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由福利院、镇政府和家庭设立的三级监护体制,使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开展十分顺利。这令英国专家十分吃惊,认为是“有中国特色的最好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