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农村家庭寄养给孤残儿童一个完整童年
2001-12-19    本报记者 张文凌

字体大小:

    2000年,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试点工作。一年来,100多名孤残儿童在家庭的温暖中发生的变化令人吃惊———

  6岁的武小华对我们的来访异常兴奋,不断咧嘴大笑。武小华从小长在昆明市儿童福利院,手脚有残疾,不会料理大小便。去年12月,他和福利院里的100多名孩子在昆明近郊的农村有了新家和新“爸爸妈妈”。新妈妈天天熬骨头汤给小华喝,再加上常跟妈妈在田埂上活动,小华手脚利索了,身体结实了,性格也开朗了,喜欢唱歌,喜欢说普通话。

  2000年,昆明市儿童福利院作出了为福利院里的孩子找一个家的决定,此项工作得到了英国Care For Children组织的资助。由于城市家庭寄养费用较高,福利院决定将此项工作放在富裕起来的农村开展试点。最后选定了离昆明30多公里的安宁市草铺镇的4个村寨。

  “村里的干部说要为福利院的娃娃找父母,我们害怕有残疾的娃娃,干部就带我们去福利院,让我们去抱抱他们。去了之后就不怕了,当天就领了一个回来。”46岁的廖学仙领回的5岁儿子腿有残疾,天天晚上疼得哭,廖学仙从山里挖来草药和着酒为儿子的腿消炎。两个月后,竟治好了他的腿疼病。后来夫妻两人一合计,又从福利院里领回了一个患有乙肝的6岁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昆明市儿童福利院100多名孤残儿童分3批相继走进了草铺镇4个村寨的60多户农户家中。一年以来,这些孩子在新家里获得了家庭温暖,一声声甜甜地叫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幼儿园、上学,买了许多水果和零食;同时还教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庭的照顾下,包括有轻微智障的孩子,每个人的身体和性格发生的变化令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感到吃惊,“他们让我们看到,每个儿童都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儿童有拥有家庭的权利,只有回归家庭,在父母身边,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昆明市儿童福利院院长赵锦云说,福利院再好,孩子们也会认为自己是孤儿,心理障碍大,容易产生自闭症。回归家庭后,孩子会获得父母的关爱,懂得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这样他们才会去爱和关心他人,不管是否身带残疾,都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

  作为孤残儿童的监护人,福利院在为孩子们寻找寄养家庭时十分慎重,所选择的村寨除经济较发达外,村民文化素质、交通、卫生医疗、学校幼儿园等社区条件必须相对完好,愿意寄养的家庭必须是双亲甚至两三代同堂,家庭成员必须全部赞同,不能因寄养造成家庭矛盾而给孩子产生压力;寄养前福利院要对家庭进行培训,不隐瞒孩子的身体状况;设立3个月适应期,以孩子与家庭的感情为主,3个月后进行评估,合适的双方才签订合约。寄养家庭会获得福利院支付给每个孩子的318.4元生活费。福利院工作人员每周有两至三天到村里工作,为孩子们看病,发放药品,了解寄养情况等。

  由于福利院的孩子各自经历不同,因此福利院要求寄养家庭需有耐心,但村民的质朴与善良使大人与孩子间的磨合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困难。由福利院、镇政府和家庭设立的三级监护体制,使农村家庭寄养工作开展十分顺利。这令英国专家十分吃惊,认为是“有中国特色的最好模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一费制”难挡乱伸手
· 福建建立“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奖惩制度
· 济南农村:初中教育见“绿”
· 左权三年撤并学校121所
· 山东农村学校危改实行终身负责
· 河南控制农村初中辍学强化政府行为
· 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大头给教育
· 江西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明确
· 北京农村中小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 刘怡指出:警惕“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地区抬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