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4月11日电(记者杨越)“7456,TMD!怎么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94酱紫,呆会儿再打铁。886!”你能看懂这段话吗?
反正刘女士是一头雾水。无意中看到儿子在电脑上敲的这段文字,让她不安,“难道是什么组织的接头暗号?”上高中二年级的儿子品学兼优,是母亲的骄傲。而今天,身为一家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却看不懂儿子的“鸟语”,她感觉“儿子仿佛是月球上的人”。
记者做了个微型调查,拿着这段文字向10位家长“讨教”,结果只有一个家长连蒙带猜说了个大概。
其实,这种由汉字、字母、数字交杂在一起的句子不是什么“黑话”,在网络尤其是聊天室颇为流行。它的意思是:“气死我了,他妈的!怎么超级网虫和网络新手一块儿到我的个人主页上留言?就是这样子,呆会儿再来贴帖子。拜拜了!”
在梦幻的网络世界,网民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新奇乃至愤怒的“网语”。他们将文字、数字、英语、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怪字、别字层出不穷,有的完全是病句。但在网络中,这种“另类表达”是网虫们的通行语。而处在“海绵期”的中学生,正是运用“另类网语”最大的一个群体。
朋友的女儿是一所示范性中学的初二学生,一次充满自豪地告诉记者,她拥有一个多么好的QQ号码,班上的同学羡慕死了。在南宁二中,几名学生面对“班上有不上网的同学吗”这一问题,瞪大了眼睛:“那不成恐龙啦。班上几乎每人都有Q号”。一些网语词汇还进入了他们的生活中,如用“886”代替“拜拜了”,有的中小学生的日记乃至作业中也出现了“网语”。
一家媒体负责人说,代沟”曾影响了我们两代人,有“沟”尚可填平。今天是“短路”,表现为无法沟通。网络时代,孩子使用的是网络化和计算机化的语言,Q语、Q号是他们的通行证。来自父母和老师的信息,不如来自OICQ的信息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现代媒体就像潘多拉宝盒,各种艳丽的信息触手可及,青少年不加选择全盘接受。
有研究表明,目前青少年对于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播媒介。因为家庭和学校教育常常是枯燥的、满载压力的,而传媒的“教育”却是充满趣味和快感的,获取的价值观也是多元化的,有不确定性,在许多方面是对传统的“颠覆”。
网络时代如何与孩子交流、沟通,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在网络崛起的条件下保持有效的文化传统,应设置一些社会仪式让青少年感觉到他们是社会的成员,在拥有权利的同时也负有责任;强化社会评价机制。网络是缺少评价的,在现实中必须强化评价机制,当然这种评价是现代的、开放的,而不仅仅是传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