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一纸暑期禁补令,三方眼中“稻草人”
2009-07-29    新华网

字体大小:

  近些年来,每到假期,教育部门都会要求给各地中小学生“减负”“减压”,限制学校开办各种有偿补习班、培训班,“把假期还给孩子”。今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发出通知,要求禁止组织集体补课、有偿补课;要加强督导检查,对违规补课的行为要及时查处,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文明、愉快和有意义的暑假。

  然而,记者在近日采访中却发现,禁补令下,补课现象却愈演愈烈,在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无奈声中,不少地方“课照补、优照培”。难道,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禁补令”真的成了一纸空文?为何补课之风越禁止越盛行?怎么避免成为“稻草人”式的尴尬?究竟怎么做才能狠刹假期补课之风,还孩子们一个真正快乐的假期?

  禁补令催热校外补课市场,家长但求安心

  记者日前随机走访了武汉地区的几家培训机构,在现场看到,由于正值学生暑假初期,前来咨询的家长络绎不绝,带着孩子一起过来试听报名的也不在少数,培训报名点的咨询电话也响个不停,报名场面十分火爆。

  大部分培训机构都会打出名校名师招牌,摆出以往学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宣传板,强调其特色化的集中管理方式,通过散发传单、手机短信、户外广告、网页宣传等各种形式吸引着家长们的眼球。

  在中南路湖北文物大楼五楼的“巨人教育”培训机构,负责接待的梅小姐听说要报名,先历数了该培训机构成立15年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还告诉记者尽管每年暑期班一般都在7月初才开班,但为了抢占名额,一些培训过的学生的家长都会提前一两个月预定名额。梅小姐最后还不断提醒记者:“现在第一期培训班已经报满了,第二期还剩几个名额,再不抓紧,说不定也报满了。”

  当被问及对于今年暑期三部委联合颁发的禁补令的看法时,不少家长表示不支持。孩子刚刚升入英格中学的叶女士对记者说:“从幼儿园给孩子报美术班、武术班、算术班,到孩子入学后报各类学科辅导班,几乎每年都没有间断过。孩子放暑假了,我们还要上班。孩子的学习自律性不高,把孩子一个人闷在家里,基本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或上网玩游戏中了。而且,现在考试压力这么大,学校不组织补课,给孩子报名参加社会上的暑期培训班,既可以督促孩子学习,我们也放心。”因此,有学生家长表示,对暑期培训班不能光靠堵,应该堵疏结合,组织适当形式的假期集体活动,能够帮助家长解决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家里不安心的问题。

  当被问及辅导效果时,家住汉口的陈女士显得有些无奈,“不管效果如何,补补总没有太大坏处。在孩子薄弱的科目上确实能看到一些进步,但是成绩中等的科目上没有看到多大起色”。

  此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说,辅导班的很多老师都是公办学校的在职教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的鲁周超校长指出,教育主管部门禁止公办学校补课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现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如此之多,而其中一部分参与补课的是公办学校的教师,实质上是将补课从学校转移到了社会上,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禁补令"下暑期补课现象调查:怎一个"补"字了得
· “禁补令”为何引起各方担忧?
· “禁补令”难治“教育焦虑症”
· 北京校外补习班多数正月初四起开课
· 严令之下补课为何屡禁不止 学校有苦衷老师很无奈
· “禁补令”缘何形同虚设?利益挂钩教师不尽职
· “禁补令”形同虚设 校方多借"校外"名义组织
· "禁补令"遇阻力 不准公办校补课就找民办机构
· 10年禁令难压补课之风 网友热议行政措施
· 补课禁令10年暗战不断 媒体:多元录取或根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