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一纸暑期禁补令,三方眼中“稻草人”
2009-07-29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收入可观利润丰厚 老师难拒机构难抗

  在走访中,记者留意到,绝大部分培训班集中在7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时间最长可达30天,收费不菲。武汉“日月明教育”新高一精品班每门每课时的收费是25元。以此推算,30天培训4门课,每人收费达3000元。而十堰市一家名为崇文的培训机构,高一10天培训4门科目(不含英语),每人收费800多元,如再增加英语科目的补习,还须再交200元。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家住汉口的陈女士说,平时也和女儿同学的家长有过些交流,说到补课问题时,都说自家小孩课外不补习,可实际上却发现一起补习的大多是同校的学生。她感慨说,“现在孩子读书真的是越来越辛苦,但是竞争这么激烈,孩子周围的同学哪个不补习?你不补习就等于甘落人后”。

  培训市场的红火为培训机构和教师都带来了可观收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名校老师都在培训机构教课赚外快,有的还与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关系,学校禁补令的颁发也促使更多老师加入到社会培训机构的队伍之中。另外,为了避免熟人以及造成尴尬和麻烦,武昌的培训机构大都是来自汉口的老师,汉口亦然。

  在湖北十堰市、黄冈市等一些地方市县中,因为禁补令的颁发,除了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外,其它所有年级已停止补课。但在利益驱动下,不少老师在自己家中开设小的辅导班,2-6人一个班,点名让孩子参加,许多家长无奈地说,由于不好意思推却,只好花钱买人情。

  学校背负升学指标 应试教育谈何减负

  对于禁止暑假补课,许多学校显得十分委屈。不愿透露具体学校的李校长表示,教育部的禁补令禁住了学校却红火了社会培训班,使得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乘势而入。由于家长还是很希望孩子能进行假期补课的,这个“市场需求”不会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几项规定就消失,而对于社会培训班的相关行政管理却很难到位,结果是假期补课并没有消失,只是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反而是收费更高、质量却得不到保证了。

  对于禁补令,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执行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一位任教于黄冈某中学的黄老师说:“如果暑假不补课恐怕很难足额完成学习任务,开学后进度一定会赶,但是经过两个月的休息,把孩子一下子调整到学习状态也比较难。”另一位陈老师也说:“减负是好事,其实我们也想休息。可政府部门最终考核学校、考核老师的标准不还是学生的成绩么?”

  武汉某中学的李校长说:“禁补令年年都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上补课都停止了,实际上学校的变相补课一直都存在。不是说不补课就不用高考了,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就必然要搞应试教育,其实这是人人都心知肚明的。”

  禁补令让不少地方学校很尴尬:一方面学校要肩负升学任务,而升学率的多少以及优劣直接和学校的各项评估以及招生挂钩,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实施教育部的各项措施,响应教育部的各通知和号召。在学校与学校间激烈的竞争局面下,往往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十堰市某示范高中的卢校长说,教育部门的禁令是在维护教育的公平,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应试体制下,每个学校都在争相抢夺这块资源,哪个学校没有显著的升学成果,哪个学校就会被淘汰。提倡素质教育固然是好事,不过就现状来看许多方面还不成熟。

  禁补令禁而不止的背后

  采访中,大部分家长、学校和学生都对禁补令禁而不止并不感到意外。对此,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胥青山认为,这一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管的无力无效。这一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发个文件说一通“禁止、不许”的官话,既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又缺乏明确的惩罚机制。

  有网友表示,禁补令禁不住家长们的需求,也禁不住社会培训班的遍地开花。即使用行政命令将学校组织的补课扼杀在萌芽之中,但是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类名目的补习班谁去监管?暑期补课有它生存的土壤,在这个温润的土壤上,红头文件就会显得很苍白,会最终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击败。只要高考指挥棒效应还真切存在,只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补课之风就难以停止,再好的素质教育设计也可能是徒劳。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邓和平也认为,暑期培训之所以火爆,主要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致使教育机构和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这一硬指标。教育部门的愿望是好的,所定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对的,但若考试制度得不到改善,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对升学率的重视程度就不会减弱,暑期办班的现象也不会减少。因此国家应着手考试制度改革,彻底落实素质教育,逐渐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象,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的完满发展,健康发展。(孙珂 李鹏翔)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禁补令"下暑期补课现象调查:怎一个"补"字了得
· “禁补令”为何引起各方担忧?
· “禁补令”难治“教育焦虑症”
· 北京校外补习班多数正月初四起开课
· 严令之下补课为何屡禁不止 学校有苦衷老师很无奈
· “禁补令”缘何形同虚设?利益挂钩教师不尽职
· “禁补令”形同虚设 校方多借"校外"名义组织
· "禁补令"遇阻力 不准公办校补课就找民办机构
· 10年禁令难压补课之风 网友热议行政措施
· 补课禁令10年暗战不断 媒体:多元录取或根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