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可观利润丰厚 老师难拒机构难抗
在走访中,记者留意到,绝大部分培训班集中在7月中旬至八月中旬,时间最长可达30天,收费不菲。武汉“日月明教育”新高一精品班每门每课时的收费是25元。以此推算,30天培训4门课,每人收费达3000元。而十堰市一家名为崇文的培训机构,高一10天培训4门科目(不含英语),每人收费800多元,如再增加英语科目的补习,还须再交200元。这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家住汉口的陈女士说,平时也和女儿同学的家长有过些交流,说到补课问题时,都说自家小孩课外不补习,可实际上却发现一起补习的大多是同校的学生。她感慨说,“现在孩子读书真的是越来越辛苦,但是竞争这么激烈,孩子周围的同学哪个不补习?你不补习就等于甘落人后”。
培训市场的红火为培训机构和教师都带来了可观收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许多名校老师都在培训机构教课赚外快,有的还与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互利关系,学校禁补令的颁发也促使更多老师加入到社会培训机构的队伍之中。另外,为了避免熟人以及造成尴尬和麻烦,武昌的培训机构大都是来自汉口的老师,汉口亦然。
在湖北十堰市、黄冈市等一些地方市县中,因为禁补令的颁发,除了初三和高三毕业班外,其它所有年级已停止补课。但在利益驱动下,不少老师在自己家中开设小的辅导班,2-6人一个班,点名让孩子参加,许多家长无奈地说,由于不好意思推却,只好花钱买人情。
学校背负升学指标 应试教育谈何减负
对于禁止暑假补课,许多学校显得十分委屈。不愿透露具体学校的李校长表示,教育部的禁补令禁住了学校却红火了社会培训班,使得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乘势而入。由于家长还是很希望孩子能进行假期补课的,这个“市场需求”不会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几项规定就消失,而对于社会培训班的相关行政管理却很难到位,结果是假期补课并没有消失,只是从校内转移到了校外,反而是收费更高、质量却得不到保证了。
对于禁补令,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执行起来有相当的难度” 。一位任教于黄冈某中学的黄老师说:“如果暑假不补课恐怕很难足额完成学习任务,开学后进度一定会赶,但是经过两个月的休息,把孩子一下子调整到学习状态也比较难。”另一位陈老师也说:“减负是好事,其实我们也想休息。可政府部门最终考核学校、考核老师的标准不还是学生的成绩么?”
武汉某中学的李校长说:“禁补令年年都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上补课都停止了,实际上学校的变相补课一直都存在。不是说不补课就不用高考了,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就必然要搞应试教育,其实这是人人都心知肚明的。”
禁补令让不少地方学校很尴尬:一方面学校要肩负升学任务,而升学率的多少以及优劣直接和学校的各项评估以及招生挂钩,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实施教育部的各项措施,响应教育部的各通知和号召。在学校与学校间激烈的竞争局面下,往往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十堰市某示范高中的卢校长说,教育部门的禁令是在维护教育的公平,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应试体制下,每个学校都在争相抢夺这块资源,哪个学校没有显著的升学成果,哪个学校就会被淘汰。提倡素质教育固然是好事,不过就现状来看许多方面还不成熟。
禁补令禁而不止的背后
采访中,大部分家长、学校和学生都对禁补令禁而不止并不感到意外。对此,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胥青山认为,这一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管的无力无效。这一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发个文件说一通“禁止、不许”的官话,既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又缺乏明确的惩罚机制。
有网友表示,禁补令禁不住家长们的需求,也禁不住社会培训班的遍地开花。即使用行政命令将学校组织的补课扼杀在萌芽之中,但是社会上良莠不齐的各类名目的补习班谁去监管?暑期补课有它生存的土壤,在这个温润的土壤上,红头文件就会显得很苍白,会最终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击败。只要高考指挥棒效应还真切存在,只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补课之风就难以停止,再好的素质教育设计也可能是徒劳。
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邓和平也认为,暑期培训之所以火爆,主要是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致使教育机构和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这一硬指标。教育部门的愿望是好的,所定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对的,但若考试制度得不到改善,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对升学率的重视程度就不会减弱,暑期办班的现象也不会减少。因此国家应着手考试制度改革,彻底落实素质教育,逐渐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现象,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应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实现教育的完满发展,健康发展。(孙珂 李鹏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