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玉花骢,游人谈笑中。水村与山郭,遥展酒旗风。”这是福州东门外鳝溪小学学生演唱的闽剧《盘光》选段。孩子们轻盈地走着台步,和拍而歌,举手投足间颇有戏台小明星的模样。今天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此刻的福州三坊七巷成了山里娃的大舞台。
正在这里举行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非遗进课堂”成果展演 ,一百位山区学校的孩子展示着各自的“非遗”绝活,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的眼球。莆田黄石镇惠洋村小学生表演的惠洋十音民乐《八闽点将》,奔放中透着南方丝竹的文雅,结合韵味悠远的配唱,为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区”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福州闽侯县马坑小学孩子们表演的民间舞蹈《采茶灯》边舞边唱,拿大蒲扇的茶公、梳银宝头的茶婆和系花围裙的采茶姑惟妙惟肖、憨态可掬。来自福建各地11所山区小学的孩子们首次走进省会大舞台,把自己近年来通过“艺术扶贫工程”学到的本领尽情挥洒,令人不禁眼前一亮、心头一热。
据了解,2004年以来,福建省各地艺术馆、文化馆以“关注农村、关注贫困、关注教育”的社会视角,组织实施“福建艺术扶贫工程”。截至目前,福建各级文化馆挂钩艺术扶贫教学点213所学校,面授学生20多万人次。这一工程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开展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创了文化馆专业人员常年坚持为贫困地区学校开展文化教育服务的新途径。
“福建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保护和弘扬的担子很重,也特别需要得到下一代的传承。正是由于这样,‘非遗进课堂’就成了我们‘艺术扶贫工程’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福建艺术馆馆长吴志跃这样对记者说。
这些年来,福建各级文化馆的老师们的心与艺术扶贫基地紧密相连,无论酷暑严寒、日晒雨淋,都按时到挂钩山区学校授课。他们把“非遗”文化带进课堂,给山里孩子稚嫩的心田里播种下艺术的种子。
孩子们真喜欢非遗艺术吗?“打心眼里喜欢!我以前连‘哆来咪’都不懂,现在最爱演惠洋十音了,如今爷爷奶奶都在跟我学哩。”莆田黄石镇惠洋村小学的吴江小朋友开心地告诉记者。学艺累不累?“累,但我不怕!要说累,文化馆的老师们才真叫累。他们每月两次翻山越岭,到我们学校来上课。每到那个时候,就是我们的节日。”三明将乐县永吉小学的刘锦小朋友这样说。
厦门市文化馆的艺术扶贫联系点在新圩镇金炳小学,文化馆的叶美蓉老师深深为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望与执着所感动。她告诉记者,山里娃经常光着脚翻山来参加培训。有一次倾盆大雨,学校又没有室内音响,他们就借助车上的音响,师生们撑着伞边听边唱;车子不小心陷入泥地里,学生家长们都来帮忙推车,被泥土溅了一身却毫无怨言。
“目前,全省各地的艺术扶贫基地几乎都有自己的‘非遗’节目。‘非遗’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将来一定会开出更美的花朵。”吴志跃馆长这样说。
(记者 高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