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多,北京市西三环辅路花园桥到航天桥一段变得拥挤不堪——这附近的一所小学正在放学。
孩子、接孩子的家长在人群中焦急地挤来挤去,场面有些混乱。在混乱的人群中几个举着“×××英语”、“×××小班培训”小黄牌的人分外显眼。一会儿工夫,小黄牌下就聚集了十几个戴小黄帽的孩子。随后,一个个“小黄牌”就领着一队队的“小黄帽”迅速散开了。
在北京很多小学门口,下午放学时间,这种情形都很常见。以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从学校的大门直接跨入培训班的小门。 不知从何时起,曾经只是校内教育补充的校外教育,早已与校内教育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甚至在一些大城市,校外教育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其中,北京当仁不让地占据着全国课外教育市场的头把交椅。2010年,有几家中国中小学生课外教育培训机构先后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它们的总部,无一例外全在北京。
小升初政策演变 催热课外培训市场
在北京,课外培训市场的火爆与小升初的政策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从1998年开始,北京市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派位,学生就近入学。
经过大约三年的“蜜月期”后,电脑派位的效果受到了质疑,派位到薄弱校的学生出现了较大面积的二次流动,不少薄弱校甚至出现了“一开学班里少了一半人”的现象。
有选择就会有选拔。以向有数学专长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为初衷的“迎春杯”,因为它的官方背景,逐渐地与小学生的升学挂上了钩。
“那些年‘迎春杯’是一统天下的。”北京一著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回忆说,“在海淀区曾经有这样的传说:“迎春杯”就是小升初的通行证,拿了一等奖的可以进人大附中、拿了二等奖的就可以上北大附中……”
慢慢地,又有了清华附中的“同方杯”、北大附中的“资源杯”、 “圆明杯”、“成达杯”等等。这些杯赛无一例外,比的都是奥数。自然而然,各种奥数补习班也就应运而生。
到了2005年年初,“迎春杯”迎来了最辉煌的时刻,出现了4万人报名参赛的热烈场面。但是,就在初赛刚刚结束两天的时候,北京市教委叫停了“迎春杯”以及相关其他科目的竞赛和培训。理由是:规范小升初市场,杜绝小升初“奥数一票否决”的不正常现象,同时减轻学生们的负担。
公办学校培训大门的关闭,给了民间教育培训机构一个绝佳的市场进入时机。
课外培训的蛋糕 各方都切下属于自己的一角
用奥数成绩选拔孩子的方式遭到质疑后,英语又开始大行其道,之后是奥数、英语并驾齐驱……
教育主管部门的禁令越多,下面的应对之策就越多,弄花了家长的眼睛、弄乱了孩子们的阵脚,却让与这场混战相关的利益集团蓬勃发展,生生不息。
首先得益的是校外培训机构。禁令所禁止的一切都在培训机构这里得到了重生。
比如“迎春杯”,早已改名为“数学解题能力展示”,由教育培训机构承办,虽然没有了往日的风光,但仍是现存的几大重大杯赛之一。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也办起了自己的杯赛,比如“学而思杯”、“巨人杯”。随着这些培训机构的不断壮大,它们的杯赛在备战小升初的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
“百度百科”对其中一个杯赛是这样介绍的:它已经成为全北京市最有影响的综合性赛事,2009年5月第三届参赛人数接近15000人,基本上囊括了全北京市学习最优秀的孩子,所以可以非常准确、客观地评测出自身所处的位置。杯赛成绩也是参加各类活动(小升初保送、小升初推荐、仁华学校考试、华杯赛巨人代表队)的重要依据。
重要的地位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学员。一位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曾这样说:“我们很少做媒体宣传……我们不愁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