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落实
各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报道15
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到了,同学们来到体育场上,场上顿时一片欢腾。轻快的韵律操、适合男女学生的跳绳、踢毽子、投掷实心球、长跑。这是记者在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看到的情景。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昌平区、密云县、东城区、海淀区的6所学校,所到之处,看到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既有因地制宜的“校本项目”,也有时尚与传统并存的篮球、排球、足球、跆拳道等,每所学校都做到了“每天锻炼一小时”。
“每天锻炼一小时,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在运动的基础上,都至少掌握了一至两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如今,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在北京市已不仅仅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手段,也是一种校园文化,更成了学生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北京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东江说。
小场地上做出“大文章”
北京五中分校的操场仅有2350平方米,而学校现有初中3个年级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人,每个学生平均只有1.5平方米的运动场地。但是,场地小并没有难倒五中分校师生。
在小足球场上,记者见到几名学生正在用踢“网球”的形式代替踢足球,比赛进行得十分有趣和激烈。初二学生王晓一边发球一边气喘吁吁地对记者说:“踢‘网球’的乐趣不亚于踢足球。”
为了适应小场地,五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对场地大小的要求,合理划分场地,科学规划体育课程。“对场地要求高的课和对场地需求小的课同时进行,避免了场地不足带来的问题。”杨春林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北京市中小学校中,小场地居多。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在教学大楼的顶部建起了一个风雨操场。在“向上”发展的同时,该校还“挖洞”十几米,建起了一个两层的地下体育馆。
像灯市口小学一样,北京171中学、北京八中等原来很多由于场地小而难以开展体育活动的学校,近些年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立体”解决了场地不足带来的矛盾,在小场地上做出了“大文章”。
据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先后投入3亿元整治城八区571所中小学的裸露风雨操场.“2006年以来,全市添置体育器材增加投入近1.5亿元,器材增加136万多件,体育用地增加19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体育教学与活动条件,基本满足了学生上体育课和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郑萼说。
在保证时间上下功夫
记者到北京市171中学采访时,正赶上该校举行趣味健身运动会。只见操场上热闹非凡,一名身材不高的女生对记者说,趣味健身运动会太有意思了,这种比赛更看重同学们团队合作能力,既需要场上配合,也需要平时的训练。“与突出个人能力的秋季田径运动会相比,我更喜爱这样的团体性竞赛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