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高考是否该加分引热议 公平公正问题成关注重点
2011-06-15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高考该不该加分?这个分怎么加才不致影响公平?

  “高考加分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有权有势的家长提供了使用不正当手段把孩子塞进大学的机会。”——考生家长

  “由于加分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不够成熟,还没能建立起权威的资格认证机构。”——教育专家

  “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教育部相关负责人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家长、专家和官员的看法,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编 者

  对话人

  高三学生家长 “晨雾”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谈松华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

  存在哪些弊端

  “晨雾”:在高考录取中设立一些加分项目,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在优秀人才的选拔方式上做一些探索。但是,我们看到,现在高考加分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有权有势的家长提供了使用不正当手段把孩子塞进大学的机会。

  谈松华: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当前,高等学校招生主要是根据考生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是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的主要原则,很大程度上讲,也是最能体现公平的原则。但是,单纯的考试反映的只是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措施来弥补和照顾到这些差异。

  我们现行的高考加分政策主要针对两类人群,一是国家照顾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对所处欠发达地区,受教育条件差等难以避免的情况,通过加分的办法,使之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另一种是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体现对创新人才的倾斜,或者对于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照顾。这些才艺在高考试卷上是很难体现的。通过加分录取的办法,也有利于高校招收到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

  加分政策出台的意义就是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不足,但由于制度设计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运作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不够等原因,使得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造假现象时有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制度设计和运作程序不够成熟,没有建立起权威的资格认证机构,各地区或者部门之间的测试成绩标准也很难把握。再就是加分项目范围太宽,受惠面太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没有加分项的考生考试名次有较大下降,容易导致学生和家长不平衡心理的出现。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的特点,近年来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呼声强烈。

  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多省高考加分“瘦身” 加分项该不该彻底取消?
· 山东高考加分考生114人 比去年减少97.5%
· 江西取消33名考生高考加分等待遇
· 7省份高考加分政策发布 大多有“瘦身”动作
· 北京2017年高考加分考生大幅减少
· 4省市高考加分政策“亮相” 做了哪些加减法?
· 各高校对享受高考加分新生需进行资格复核
· 北京市高考加分照顾人数连续三年下降
· 高考加分项目迎来"大瘦身" 未来高考如何兼具公平与个性?
· 高考加分瘦身显成效 13省份已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