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学者谈高考户籍限制:应以受教育者学籍为标准
2011-06-20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

  人物档案

  张千帆,著名学者,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1989年12月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8月获得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

  对话背景

  2010年,张千帆向教育部递交《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议书》,呼吁进行高考制度改革。此后,一些家长也向有关部门投书,希望能够在当地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推动者,张千帆一直高度关注城市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法规政策咨询。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50强榜单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高考招生50强名单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文科招生50强名单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理科招生50强名单 
  推荐阅读代表建言农民工子女高考难题 放宽教育户籍限制
  推荐阅读高考改革想说爱你不容易 能否"叫好"又"叫座"? 

  放开高考户籍限制可能吗

  中国青年报:有一份非京籍家长撰写的《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需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在经常居住地上学不少于一年,北京、上海等地不少于五年;父母至少一方在经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不少于一年,北京、上海等地不少于五年,且父母要提供工作和收入证明,房屋产权证或者居住证等。您认可这个建议吗?

  张千帆:他们主要针对自己所在的社会阶层,在北京常年工作,有车有房,也是纳税人,除了户籍之外,和北京居民完全一样。这一报告的出发点是政策可行性,因为如果没有限制,会有大量的人跑到北京参加高考,给北京经济社会和教育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一开始设立标准是有必要的,但标准是什么还可以讨论。我认为这个标准应该以孩子为中心,在北京有没有房子、车都是次要的,有的北京户籍居民也没有自己的车和房子。目前来看,比较合理的标准是受教育者的学籍,看他是否读完完整的高中学历,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北京和外地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科体系,孩子回到户籍地不能适应当地高考。

  中国青年报:您认为大多数北京人能接受外来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吗?

  张千帆:我相信把道理说明白之后,大多数北京人能接受外来随迁子女。孩子不随迁,就会面临孩子和家长分居两地的留守状况,对孩子心理和成长带来影响。

  中国青年报:现在呼吁放开高考户籍限制的家长大多属于北京的中产阶层,那么农民工的孩子怎么办?

  张千帆:农民工的工资也要扣税,他们也是纳税人。不论缴多少税,他们为北京市做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完成了高中学业,就没有理由拒绝这些孩子在北京参加高考。但考虑到可行性,有时候,不得不在目标和手段之间有个权衡。有些家长的诉求是正当的,就要维护其教育权利和基本利益。在步骤上,可以逐步推开,逐渐让更多人受益,只要方向是正确的,高考改革的阳光一样可以照亮农民工的孩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专题:教育部回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建议
· 2012年起在四川高考 考生户籍学籍均须满三年
· 2011辽宁高考沈阳考生户籍年限变更为满三年
· 观点:不应该取消高考户籍制度
· 教育部回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建议 称正研究论证
· 教育部正对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等问题进行论证
· 黑龙江破高考户籍限制 专家称一线城市门槛高
· 取消升学考试受户籍限制的现实路径
· 2011天津高考政策:蓝印户口考生学籍须满三年
· 教育部:正在调研高考民间方案 尚无时间表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