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跨越发展的中国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之五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村教育影响广泛,既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有了这样的战略定位,也就有了中国农村教育持续10年的跨越式发展。媒体多次用“里程碑”来形容这一跨越式发展,而在学者眼中,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支持力度最大、解决遗留问题最多、教育发展速度最快”的,也是农村教育。
理顺体制,解决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回望农村教育1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首先要从11年前在农村进行的税费制度改革谈起。
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核心是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多年的运转又恰恰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教师工资一部分来源于农村教育费附加,公用经费主要来源于向学生收取的杂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主要来源于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料。
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后,农村中小学的运转很快就显得捉襟见肘,校长们开始为经费问题犯愁。其时,记者在重庆市奉节县朱衣镇某小学采访时,校长拿出一张皱皱巴巴的欠账单,上面罗列着这所农村小学公用经费、修缮费等12项开支,总计17万元,无处“埋单”。
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地方政府,但因为缺乏科学的经费分担机制,使得县级以上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财政投入总量不足,难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所有这些,又拉大了城乡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
农村教育在发展中举步维艰,既要消化过去快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大量矛盾,又要承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尖锐问题和压力。同时,广大农民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子女命运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他们对农村教育寄予厚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