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乐洗牌忧垄断民营企业受挤压
教辅书行业“新政”,从公关市场变成公关政府
为整治教辅材料市场上出现的问题,2012年初,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被民间称为教辅书行业的“新政”。
“新政”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以省为单位,对中小学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择优选出若干套进行公告,并推荐给本地区学校供学生选用。这一规定的出台,既把不合法的、质量差的教辅材料堵在校门之外,也为学生自愿购买教辅材料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指导和服务。
“新政”出台后,教辅书市场乱象得到一定程度整治:一批低水平教辅企业退出市场,学校乱收费得到遏制。采访中,记者用大学生的名义,应征某教辅企业代理,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北京的风声很紧,已经很难把书销进学校里。”
然而,“新政”出台后,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也随之产生。
教辅授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营企业空间受到挤压。有数据显示,从实行“新政”的省份来看,在出版环节,60%到90%的原民营出版商被挤了出去;在发行环节,几乎把100%的原民营发行商挤了出去。孙明说:“‘新政’颁布以来,我们企业同期销售额下降20%多。这还算是较低的,一些小型民营企业的处境更困难。”
相较于势力强大的国有出版集团,民营公司在通过教材出版社申报教辅书评议时,明显处于劣势,而进不了某省的教辅目录,就意味着整个省份的“疆域”尽失。而即使进了目录,也可能没有市场。以孙明所在的公司为例,去年进入某省目录,但没有一个地市选用他们的教辅。地方保护主义让民营公司步履维艰。
“以前打价格战,我们还能真刀真枪上阵竞争,但现在是和垄断抗衡,我们想竞争也无能为力。”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权力寻租也让一些业内人士感到担忧。“过去发行靠自由竞争,现在靠进入目录,从公关市场变成公关政府。”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说。
有专家指出,通过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控,教辅书乱象得到有效治理,但政策调控下的垄断却有抬头之势。下一步,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该政府管的交给政府,该市场化的还给市场,实现国有民营同等待遇,各类企业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唯有如此,教辅书才能走上真正的健康之路。
记者手记
痛砍“摇钱树”
粗制滥造、盗版侵权、过多过滥……教辅书之乱,令人瞠目结舌。乱象挡不住学生奋笔疾书的苦读,挡不住家长寻寻觅觅的脚步,挡不住学校采购教辅的惯性,更挡不住一拨又一拨书商编售教辅的热情。
有业内人士透露,全国几百家出版商,几乎家家热衷做教辅——操作起来最简单、利润最丰厚、需求最刚性,加上家长“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望子成龙心态助推,教辅书便成为出版行业的“摇钱树”。
这棵“摇钱树”,盘踞着环环相扣的利益链条。从书商、出版社、代理商到学校以至个别教育部门,有的“吃肉”,有的“喝汤”,人人分得一杯羹。既催生了教辅行业的繁荣,也孳生了形形色色乱象,而不管“吃肉”还是“喝汤”,最终买单的都是学生和家长。
这棵“摇钱树”,植根于应试教育的土壤。试想,如果不再以分数论英雄,孩子们还用挑灯苦读做教辅吗?如果学校和社会在选拔人才时更加注重能力而不是分数,在题海战术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教辅书还有市场吗?
教辅书乱象,出版行业“严打”必不可少,但铲除应试教育的土壤,把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才属治本之策。记者 张 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