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珠心算学习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弊大于利,其积极作用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论证,其负面的影响倒是有很多理论和事实层面的证据。
近30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将珠心算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开发”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加以推广。近期,在有关机构的推动下,国内有部分地区还设法将珠心算从校外智力开发活动转变为小学、幼儿园的必修课程。对于珠心算教育向幼儿园延伸的发展态势,需要我们以科学而谨慎的态度来面对。
严格地说,任何内容要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课程,必须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因此,某种教学方法或手段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被证明为确实对全体幼儿和学生的发展有效,才可能考虑进入课程体系。目前来看,珠心算教育的发展还远未达到这样的要求。
“珠心算能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没有科学依据
珠心算是“珠算式心算”的简称,是一种数学计算方法。顾名思义,它的基本原理是以珠算为基础,通过实际拨珠训练,到模拟拨珠训练,再过渡到映像拨珠,最终在脑中形成珠像运动进行计算的一种计算技能。形象地说,就是在脑子里面打算盘。
纵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聚焦于珠心算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影响,部分研究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珠心算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业成就有一定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的整体智力发展。但珠心算教育对于3-6岁学龄前幼儿发展的作用却缺少权威的科学确证。
从理论上来说,学龄前幼儿的注意力、思维力和智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内部的生理成熟程度的相关性更大,单纯地强调外部教育或者训练的作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幼儿阶段的任何教育和训练都应该建立在认识、理解、遵循和顺应儿童身心发展年龄特点的基础上来开展,这也是幼儿园进行珠心算教育和中小学进行珠心算教育最为本质的不同之处。6岁以前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珠心算教育所追求的以幼儿脑海中的映像算盘替代现实中的实物算盘的计算方式,与幼儿期的思维特点是不相吻合的。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珠心算教育难以通过算珠脑像来培养幼儿的表象能力,更难以违背幼儿的年龄特点超越具体形象思维而直接迅速进入到表象思维。很多心理学的对比研究也表明,珠心算教育对于3-6岁的幼儿在注意力、思维力、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的促进效果并不显著,对提高幼儿加减运算得分和幼儿策略选择水平等方面的效果也不明显。并且,对于数概念发展并不完善的幼儿来说,如果在对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甚至是一些数字的实际意义都没有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就被过早地灌输这种抽象的计算法则,反而会使幼儿出现概念混乱的情况,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从事实层面来看,许多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反映,儿童在幼儿园阶段接受珠心算训练进入小学以后,不但在数学学习中没有优势,反而产生了不良影响。学过珠心算的儿童在小学数学计算时,总是会先想到算盘然后再算题,很容易混淆珠心算和小学数学中对“数”的表达,并且难以建立对数概念的理解和形成基本的数理逻辑能力,从而产生数学学习方面的障碍。
总的来说,珠心算学习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弊大于利,其积极作用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论证,其负面的影响倒是有很多理论和事实层面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