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发布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异味操场事件频发 学者:跑道标准应为强制标准
2016-06-13  中国青年报  卢义杰

字体大小:

  塑胶跑道如何避免“合标不合格”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异味操场”事件发生后,有多名学者指出,“检测符合国家标准,但并不代表跑道无毒”。

  据北京电视台《北京时间》报道,拥有17年产品安全检测和化学品毒理评估经验的专业人士魏文峰表示,国标《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 14833-2011)只有第4.2.2条对化学危害方面规定了检测要求,检测项目却并不多,只有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重金属(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他认为,这几种被限制的有害物质根本无法覆盖实际跑道可能散发的有害化学气体。

  魏文峰建议,应在施工完成后,对跑道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检测,主要检测空气中二硫化碳、氯化石蜡、甲苯、乙苯、二甲苯等物质含量是否超标,“是气体检测,不是塑胶颗粒的含量检测”。

  据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5月4日,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深圳市质检院、环境院等参与起草的《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质量控制标准》在深圳市正式试行。该标准主编、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任俊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深圳标准检测范围从国家规定的7种有害物质扩大到14种,还填补了国标中工程建设标准的缺失,从设计、选材、材料进场、施工等阶段进行全方位的标准制定,并增加了气味评定。

  据《南方教育时报》披露,气味评定的标准分为5级,1级为无气味,5级为有刺激性不适气味。合成材料面层现场空气气味评定等级应不大于2级,即有轻微气味。该标准还要求,合成材料面层施工严禁使用汽油及含苯、甲苯、二甲苯、二硫化碳、二氯甲烷等溶剂。

  任俊认为,应当在技术标准和行政法规中明确规定,相关施工现场禁止使用前述溶剂,“这些溶剂有很多环保的替代品,施工中之所以不用这些替代品,就是因为成本高”。

  任俊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现有国家标准某种程度上可以对有害物质进行限制,但没有跟上材料技术的发展。“化学添加剂的发展很快,很多人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一些廉价的有害物质,原来的标准就无法涵盖这些新的东西。”因此,有些跑道即便按照国家标准检验合格了,实际上味道还是很重。

  国标《合成材料跑道面层》(GB/T 14833-2011)的主要起草人师建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一些厂家、工程承包商一味追求利益的市场竞争,也是导致现在“毒”跑道等问题频发的原因。同时,目前招标方式也存在漏洞,“2003年以前,招投标都会去工厂考察,看有没有施工能力、生产能力。但是后来就很少去厂家考察了,多是以各个公司的纸质文件为准”。

  监管同样面临难题。任俊说,国家标准中的产品标准是由质量监督机构、技术监督机构去管理的,工程建设标准则由建设部门管理。此外,“毒跑道”问题还涉及教育部门,甚至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业主和管理部门也有监管责任,导致“大家都能管,但都没有认真对待”。

  现行国标为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也受到一些学者诟病。在任俊看来,跑道的标准应当成为强制性标准,如果只是符合原来标准,不少企业就免责了,“即便有问题,因为不是强标,责任追究上也比较难”。

  “这么多群发事件,已经到了需要用标准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任俊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西城区:实验二小白云路分校异味操场将整改
· 拿什么为跑道“驱毒”?
· 上海松江一新办小学跑道被指有“毒”
· 教育聚焦:塑胶跑道如何避免“合标不合格”
· 校园塑胶跑道监管需发力:探索为跑道工程定标准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