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中考改革方案:大幅减少加分项 综合素质评价唱主角
2016-09-21  中国新闻网-京华时报  

字体大小: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介绍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体细节。我国将在试点地区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完成初中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备考负担。据悉,中考改革将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一阶段学生开始实施。

  “两考合一”成学业水平考试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介绍,此次中考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一个“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克服唯分数论。

  他强调,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并不是取消中考,而是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课程方案所设定的科目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即“全科开考”。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在成绩呈现方式上,提出可以采用分数、等级等多种形式呈现。

  同时,将改变考试科目构成。语文、数学、外语为基础学科,统一作为录取计分科目;体育也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由试点地区确定其他纳入“录取计分科目”,防止群体性偏科。

  这次改革也提出,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选择权,发展学生优势特长。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将可以选择除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之外的其它“录取计分科目”。同时,要文理兼顾。没有选择的科目,不仅“要学”“要考”,还要达到“合格”。

  据悉,各地可针对不同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和方法。

  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招录依据

  教育部称,此次改革明确要求试点地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让以往处在从属、参考地位的“综合素质评价”成为主角。

  具体来说,在评价内容上,要求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强调要做好写实记录、遴选典型事实材料、将用于招生使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做到程序严谨,方便适用。另外,实行谁使用谁评价,由高中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使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真正发挥作用,破解唯分数论。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称,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初步建立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比如山东潍坊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并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目同等对待;浙江嘉兴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折算为相应分值计入总分,满分值为20分。

  大幅减少中考加分项目

  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一是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要求各省份组织对本地区加分项目和分值进行清理和规范,取消不合理的加分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实际保留的加分项目,要严格控制加分分值,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

  但同时,为了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特长,这次改革在提出取消体育、艺术等竞赛类加分项目的同时,要求将相关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在招生录取时作为参考。

  《指导意见》还专门提出,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政策,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发展学生兴趣特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中考改革是个大事
· 教育部:中考改革将列为各地明年工作重点
· 中考考试科目变“自助餐” 保证不“挑食”又能吃好
· 教育部发布"中考改革" 体育能成为"第四门主科"吗
· 全国中考必考 学校体育“拐点”来了
· 中考改革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审慎稳妥
· 中考改革方案全扫描:破除唯分数论 削减加分项目
· 教育部: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
· 中考改革:直面问题与挑战
· 以中考改革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