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报告指出:教育扶贫应将更多贫困孩童"揽入怀"
2017-02-13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指出

教育扶贫应将更多贫困孩童“揽入怀”

  “教育扶贫除国家扶贫县以外,还应关注城市贫困家庭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实际上,这些群体并未全部纳入其中。”这是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扶贫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蓝皮书中披露的一个事实。该报告也是中国首部教育扶贫报告。

  “目前教育扶贫的对象是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学生,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事实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所瞄准的5775万人口中就有2000万人口不在‘教育支持’的范围。”据蓝皮书编写课题组负责人介绍,其中包括城市贫困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

  国家卫计委2016年发布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总人数的18%,相当于每六个人中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其中,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体的35.6%。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中国0至17岁流动儿童规模从1982万增加到3581万,人数增长超过了80%。

  留守儿童多位于经济欠发达但未必是国家贫困县地区,流动儿童多就读于教育质量差、教育基础设施差的打工子弟学校。他们属于教育贫困群体,但非国家扶贫政策所瞄准的目标群体。

  蓝皮书编写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王文静说:“教育扶贫标准与单一的经济维度确立的‘贫困标准’内涵是不同的。”将教育扶贫对象的甄别与国家贫困标准直接对应,瞄准性虽好,但有可能会出现教育扶贫制度偏离教育规律和教学改革自身需求的倾向。

  教育扶贫的标准和口径应该如何划定?王文静表示,这是他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点研究领域,有望在今年内公布相关成果。“不过教育扶贫的标准涉及分层和分类问题,并非一两个指标可以框定的,而是一整套的指标体系。标准的确立还要充分考虑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改革需求。”

  对现行的教育扶贫政策,蓝皮书也提出了“修改意见”,比如教育扶贫仍欠精准问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不能充分顾及个别地区、个别群体的特殊需求和个性化特点。

  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对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积极帮助,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绝大多数贫困家庭子女“上不起学”的问题,也极大程度提高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入学率。

  然而,“两免一补”政策并没有免除贫困家庭子女其他必要的求学费用,其中包含一些必要的学习用品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基本费用,以及辅导资料费、保险费、补课费、校服费、班费等弹性费用。如果再加上一些不必要的乱收费,就会给中低收入家庭和贫困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

  为了避免“因学致贫”现象发生,课题组建议,国家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贫困家庭(或最贫困家庭)子女加大减免力度,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学习用品和相关资助,直到他们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其中后续的政策支持包括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建立贫困人员就业信息网,提供大量就业信息,为他们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7教育扶贫实现“精准滴灌”
· 贵州5年投入3314亿元助力教育扶贫
· 织好“四张网” 我国教育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 让教育成为最精准的扶贫
· 教育扶贫搭上“互联网高铁”
· 陈宝生两会答问:通过发展教育割断贫困代际传递
·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教育扶贫高校需要精准发力
· 陕西今年将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 教育扶贫,我们能做些什么?
· 四川成都撬动教育现代化:教育扶贫走上"云"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