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文革浩劫的终结,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1977年底,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大计,这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兴衰所系,也是人大附中的生存兴衰所系。
从1978年到1983年五年间,是人大附中经历文革动乱后恢复元气、拨乱反正的时期。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学校恢复了与人大的隶属关系,校名由“北京172中学”重新改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校确立了新领导班子。文革期间从附中调到外校的副校长董放回到学校担任常务副校长,关玮仍为党总支书记。邸文彧同志因在文革中遭受毒打,身心受到极大摧残已无法正常工作,只担任名义校长。这个时期是人大附中历史上副校长最多的时期,第一副校长董放主持全面工作,副校长姜在敏负责教学,并主抓高中工作,原教务副主任胡俊泽主抓初中工作;副校长贺平负责教务、教学;副校长马之群、刘庆振先后负责后勤总务;副校长刘孔昭负责学生工作,领导机构重新恢复文革前旧制,学校各项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学校遵照中央精神,落实党的政策,特别是纠正了五七年“反右”斗争中的冤假错案,使一些受迫害的老教师重新归队。
这个时期,也进入了人大附中校园和教舍基本建设的第二个扩展期。从建校初到七十年代末,经过三十年的运转,大部分校舍已残旧不堪,西教学楼和学生大饭厅已换过屋顶。唐山大地震后,校内所有建筑主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只进行了小修小补,教职工宿舍全是平房和“筒子楼”,靠近家属区的地方到处是后来成了缓解教职工住宅困难的抗震房。教学楼陈旧,尤其是实验设备不足,两千余名学生仅有几间实验室,校园里到处是当年“深挖洞”的遗迹,大小操场千疮百孔,足球场上积土成山,五、六十年代堪称一流的堂堂学府,此时已显出斑驳的伤痕和龙钟老态,校园极待整修。
1978年,人民大学复校,学校进行的第一件工程,就是投资160万元对五栋老建筑进行抗震维修加固,施工面积17056平米,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投资127万元,为教职工盖起了校内第一栋职工住宅楼,总面积6207平米,共计102套住房,1982年暑假,学校90多名教工(给人大12套)喜迁新居。同年,校内所有抗震房被拆除。1983年,投资10万元,又将70年代荒废多年的田径运动场进行修复,建成了一个有400米跑道和足球场的正规运动场,整个校园经过整修透出勃勃生机。
当然,这个时期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教学工作。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后,针对文革中普教遭到严重破坏的状况,提出了办重点中学的构想。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关于科学教育工作的讲话,指出大学“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1977年冬季,国家即恢复高考制度,这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使那些毕业后只能插队落户的高中学生和家长们看到了希望,他们万分珍惜这久盼迟来的时机,自觉发奋苦读,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学校抓住时机,狠抓应届高中班教学。人大附中自工农速成中学时期,就逐渐形成了重视教学的传统,早在文革以前,教师们就经常备课至深夜1、2点。1971年市区指定学校试办高中班后,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干扰,尤其是73、74年,张铁生交白卷、黄帅事件反师道尊严后,刚刚有些恢复元气的教育界又开始了骚乱,但因为人大附中教师大部分对那些极左的形式主义的政治活动不感兴趣,有机会则研讨教学,所以反击右倾翻案风在学校基本没有开展起来,为此在当时甚至受到上级批评。
高考恢复,让这些教师看到了施展才华,检验自己能力的机会,当时高中各科任课教师都全力投入教学之中,早晚围着学生转,家访、课余补课、到学生宿舍辅导……应该说那时候,学校和教师还相当缺乏对高考的研究(国家已十一年未进行高考),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的热情、经验和专业实力,进行教学和辅导。同时,身为教师,他们还懂得利用学生们空前的应试热情充分调动和挖掘他们的潜能。师生齐努力,人大附中在77、78最初两年的高考中,仅1978年就有12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因为在文革以前,人大附中无论高考升学率,还是初中录取分数线,都是在四中、师大女附中、101中和清华附中等名校之后,属于二流学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