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教师队伍
一个学校的教师水平的高低、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学校教育的关键。90年代初期,人大附中教师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50岁以上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这是老教师最成熟的一个阶段,各个学科的带头人基本上在这个年龄段,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非常优秀,没有他们多年的耕耘就没有人大附中的今天。如语文组吴淑春老师、数学组刘景波、盛珍娥老师、李珞珈老师、物理组李长庚老师、化学组郭长陆老师等。但是这批老教师却面临着退休的高峰期,每年都有十多个老教师要退休。第二部分是年龄在40—50岁老师,文革十年剥夺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基本上是“老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他们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主体力量。第三部分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教师,基本上是文革后分配到学校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基础扎实,知识结构新颖,但教师待遇的偏低和社会上物质生活的诱惑,又容易造成这部分人从教师队伍中流失。这一阶段,学校的师资处于新老交替的时期,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学骨干。
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是人大附中的宝贵财富。为了发挥老教师的带头作用,学校积极组织老教师编写习题集、题典,总结教学成果、撰写科研论文。人大附中的老师教学能力强是社会公认的,如何宗弟老师、李珞迦老师、郭怀仁老师、王珉珠老师、卢桂兰老师、郭长陆老师、李新黔老师等都在学生、家长中间享有盛名。但90年代以前,老师们多埋头于校内的教学工作,影响力有限。学校鼓励老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把他们的教学成果向海淀区、北京市推广,扩大他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994年人大附中产生了历史上的首批特级教师:生物教师王勇老师、美术教师杨志清老师。王老师、杨老师都是教学能力极强的老师,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长,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被推出以后,他们的教学能力很快得到同行及专家的认可,王勇老师还担任了市级教研员的工作。
附中不仅需要大批的优秀教师,也需培养一定数量的名师,校领导注意到了这一点,1995年杨校长提出了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名师的设想,三位校长达成共识,认为附中应产生一批学者型的教师,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实践中要形成在全市范围内公认的教学特长,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有跟踪教育科研发展的意识,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技术。所以对于中年教师,学校一直注重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积极组织他们去北京教育学院、人民大学等高校教学进修学习,并采取鼓励的办法,给他们报销去教院或其他大学学习的学费。组织生物、数学两科老师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硕士生课程。选派教师到国外考察学习,1995、1996年选派英语教师陈宝平、周启欣去美国学习。1997年选派20名英语教师到加拿大学习。对一些教学突出的老师,学校出面把他们推荐到区里。另外,学校为加强骨干教师力量,还从外省、外校“挖”进了一批中年骨干教师,象现任副校长李峪、现教务主任许飞、总务主任兼物理教师陶家琪、政教副主任蔡真、教研组长张莉莉、庞成海等。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快就成为了海淀区中青年教师骨干。1997年王珉珠、许飞、靳忠良、李晓风、郑静宜等十几位老师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
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评优课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进步成长。1992年学校建立了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1992年10月初秋的一个上午,凉风习习,人大附中第一届拜师会在实验楼一层接待室隆重召开,30多位新老教师会聚一堂,结成师徒。如吴淑春老师、刘景波老师、刘荫基老师、李新黔老师、唐福珍老师、曹燕卿老师等都担任了年轻教师的导师。老教师们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对青年教师的耐心指导使青年教师受益匪浅。青年教师黄壬侠回忆,“在业务上给我最大帮助的就是刘荫基老师了,刘老师备课,书里所有出现的数据,只要有可能就尽量换成最新的。每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一出版,都要让我帮他查找国家最新公布的人口数据、公路铁路里程、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产量等。刘老师欢迎我随时去听他的课,当我有问题时,更是耐心解答。区里评优课,刘老师从教材处理、教法设计、教案编写、教具使用等一系列方面帮我分析,听我一遍遍地试讲,不厌其烦的帮我改进。我写板书时习惯将“长”字写成繁体字,刘老师都一一指出,并告诫我应该规范用字。”在老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帮助下,不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数学组的梁丽萍成为最年轻的教研组长。1996年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人大附中有5人获奖。1997年海淀区教师基本功大赛有20多人获奖,并取得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1996年国家中学教育环境与个性发展的研究与实验第19次研究活动在人大附中举行,人大附中有十几位教师进行了公开课教学,影响很大。李晓风老师针对高考历史命题特点,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教材给出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挖掘,力求由史实本身深入到历史发展的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层面,并把一些具体的零散的知识组织到一些系统中去。梁丽平老师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开展人机对话,通过三维动画渗透有关数学思想。他们的公开课获得了国内同行的一致好评。当然人大附中的青年教师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老教师的悉心指导,老教师们功不可没。<br>学校的发展,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面对知识更新的加速,学校招聘人才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师范院校,而且扩展到综合大学。为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杨校长和王主任亲自出马奔跑于北大、北师大等名牌高校之间,争取优秀毕业生加盟人大附中的教师队伍。1996年开始,学校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层次更高的人才入校任教。为留住人才,学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从行政主管部门人民大学争取十分紧张的进京指标,解决外地生源的北京户口;从本不富裕的办学经费中挤出钱来建造一批平房,解决新来老师的住房问题;在每一个老师的生日送上生日蛋糕,让老师们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和温暖,提高学校教师的凝聚力。1992到1997年人大附中共调入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60余人。考虑到所处的历史背景环境,这是一个不小的成绩。到1997年整个教师队伍日趋稳定,教学水平有了稳步的提高,有几十位老师被聘为区教研骨干和教研员。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人大附中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学校以较短的时间和有效的方式培养了中青年教师,为人大附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提倡科研兴教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局限于书本的教学,很少从事科研活动。教师基本上靠吃老本,妨碍了教学的创新。90年代初,当时担任人大附中副校长的刘彭芝老师敏锐地发现学校的科研薄弱。她认为,要创新、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必须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于是她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抓起学校的科研、科技工作。1990年她组织成立了科技办公室,对全校师生的科研科技活动进行统一管理。但万事开头难,要办成一件事谈何容易。成立了科技办之初,连办公室也没有,最后找到一间资料室,硬是从中挤出了几平米作为科技办的办公地点。1996年刘校长决定把科研办从科技办分离出来,专职负责推进教师的科研活动。同年,在刘校长的推动下,学校创办了刊物《教育科研园地》,由南舜清、刘沫霖、柳成昌、何宗弟老师负责此项工作,为校内外的老师发表科研论文提供阵地。刘校长不仅鼓励老师撰写科研论文,并身体力行,带头撰写论文。在她的带动下,教师们写了大量的科研论文,有总结超常教育科研课题经验的,有介绍人大附中办学特色的,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仅《教育科研园地》一项,到1997年就已出刊4期,每期发表文章30篇,前后累计发表了120篇。
刘校长不仅大力推进校内科研活动的开展,而且把眼光放远到更高级别科研活动。1993年,人大附中由刘校长牵头参加了海淀区几所中学成立的“环境----个性” 课题组,正式申报区级科研课题,人大附中是该课题的核心成员学校,并作为该课题的主要实验基地。从1993年到1997年人大附中先后三次承担了“环境-----个性”课题组织的全区范围的大型教育教学展示课观摩活动。以“环境-----个性”课题为开端,在刘校长等的努力下,学校争取到了四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和十几项市、区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刘校长负责的课题《超常教育实验研究》获北京市八五普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她的论文和何宗弟、程贤明老师的论文获全国中小学教师教研杯论文评选一等奖,获二三等奖的老师近十名,在海淀区论文评选中获奖的老师更有几十位;人大附中被评为海淀区八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光是超常教育,人大附中教研人员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达23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20人次,承担各种科研项目7项,举办专题讲座6次,撰写各类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各种类型的教材及参考用书50余本。例如,刘校长组织华校自编并正式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三年级的全套超常教育数学课本、数学教师用书、试题解析等书21册;初二到高三全套超常教育物理课本、试题解析、试验教材8册;针对超常班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特点,专门设计、编写配有大量图案、照片的《奥林匹克图解英语》4册,计算机教材2册。这些是广大教师长期探索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极大的推动了超常教育的发展,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br>科研兴教,学校的收获是巨大的,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动了一批好课的出现,教师也转变了教育观念,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科研兴教的直接受益是学生,随着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应用,学生的各方面都得到促进,学业和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