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生活条件很好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认为一切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包括成人的关怀与照顾。"孩子就是一切",有意无意,许多家长都在实施这一原则。无论是父爱母爱,我们都强调无条件的奉献。但一方面过多的"自我牺牲"会使父母本身的生活失去平衡和发展,这会给父母造成过重的精神压力和对孩子的过高的期望,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奉行"孩子就是一切"的原则,在今天的生活条件下,很容易培养出一个唯我独尊的小霸王。这样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他人对自己的帮助,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为他创造的各种条件。这不单是一个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一个不懂得珍惜他人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为自己的成长汲取营养,就如在下面的例子中发生的一样。兰兰回到祖母家便不想再回来了。她们是星期五晚上到祖母家中的,晚饭过后又玩了一会儿,妈妈向兰兰要不要回自己家里睡觉,兰兰正痴迷地看着一个祖母给她的武打片电视连续剧,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回到家中,妈妈沉吟起来,兰兰每次回到祖母家中都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许多陋习便不知不觉地显露出来,吃零食,没完没了地看电视,这房间到那房间地聊天,冲着祖母和阿姨发脾气。从踏进祖母家的门槛的那一刻起,兰兰就像被一股魔力所钳服,对于妈妈的管教也是怒目而视,几起纠纷,有祖母在旁边敲边鼓,自然是搞得很不愉快。
兰兰是在祖母家里长大的,妈妈和爸爸在外奔波,没有精力照顾她,便将她寄养在祖母家。妈妈自己从小是祖母抚养大的,因而不觉得有何不好。然而时代不同了。此刻,她们正在为此付出代价。祖母家的生活条件很优裕,对兰兰又是格外溺爱。当妈妈终于能够自设家室将兰兰接来一起住时,兰兰虽然表示愿意同父母住在一起,但经常地暴露出怀念祖母家的心情。爸爸妈妈都能理解她在那里长大,自然是会留恋祖母家。但兰兰在祖母家里所受到的溺爱,的确对她不利,这是父母下决心要扭转的。
在自己的家里,妈妈尽力创造一种学习和健康娱乐的气氛,使兰兰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她陪兰兰下棋,给她读好的文章,周末请小朋友来一起做游戏、学表演。在生活上尽量培养兰兰的自主,让她照顾自己起居。从道理上兰兰是认可母亲的努力的,但出于习惯,她在心底里觉得祖母家的一切是她真正想享受的生活。
已经一年了,妈妈的失望地看着兰兰在生活趣味上还是很强烈地倾斜于在祖母家的一切。对于妈妈所倡导的一切,她都是能逃即逃。这不能不使妈妈十分失望。她希望能培养女儿对生活的广泛的兴趣,有热情去做,去实践,对美的事物有欣赏力,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力。有时,兰兰似乎在努力,但妈妈感到这一切努力似乎都要靠妈妈的支持,也似乎是在妈妈的压力下勉而为之。从道理上兰兰很懂,知道怎样做对她有利,希望有一个有质量的生活,但在行动上却表现得如此勉强。这一点在她跨进祖母的家门的那一刻表现得是如此的明显,以致每次妈妈带兰兰回到婆婆家都会唤起不快的感受。
今天,当兰兰又一次拒绝回家时,妈妈累了,不想再抗争,没有带兰兰就回到自己家中。她决定这个周末不再去管兰兰,随她去,也不再为她组织活动。让她恣意沉浸在她所熟悉的这盆温汤中。在妈妈的内心里,她还是相信自己一年多的努力并非是完全没有影响的,在自己的小家庭的生活应当给兰兰对应当如何生活有一些认识。兰兰也看得到在祖母家的生活会给她带来一些怎样的品质和未来,对此她是有所警惕的。因此当妈妈有时按捺不住,失口抱怨说:"我不想再管你了,你尽可以为所欲为。"兰兰会抗议:"不行!你就要管我,你是我妈。"今天,妈妈在反复思索兰兰这句话的意义。兰兰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而且她生性敏感、早熟。妈妈反复同她谈到人生的理想,一个人该如何度过一个有质量、有品味的一生,这些她是有所领悟的,但是为什么她不能做出努力呢?为什么总要妈妈去推动、督促呢?当妈妈督促时,她常常显露出不耐烦,但一旦妈妈"威胁"不再管她时,又表现出绝不想放弃妈妈的管教呢?
夜阑人静,妈妈一觉醒来,又在想兰兰的事情了。星期六一天已经过去,妈妈暗暗查过兰兰的行踪。她在星期五看电视剧看到很晚,早晨九点多才起床,吃完早饭看了一会儿小说,同祖母打了一会儿羽毛球,就吃午饭,去看电视,然后睡午觉,起来又看电视,吃晚饭,吃了晚饭又看电视。她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如果不加干涉,让她这样看电视看下去,她会不会对电视厌倦,因而转而寻求其它更有意义的生活内容呢?"或许她在依赖我同那些懒惰之习抗争?"妈妈忽然有了这个想法。需要妈妈的支持是不错的,但完全依靠在父母身上,不做任何主动的努力,这样父母会感到十分吃力,而对于孩子本身,因为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对于她认为是对的事情也一样充满敌意。
对于一个生活条件很好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认为一切得到的东西都是理所当然,包括成人的关怀与照顾。孩子很清楚父母希望她能够有一个幸福、有价值、有趣味的人生,并积极努力地为她创造机会时,她并不会自动接过那努力的魔棒,而是将努力推给父母:既然你们是这样希望的,那么你们来努力吧。有了这样的想法,孩子自然缺乏主动性,躺倒不动,听凭父母将她抱向目的地,拖得不舒服了还要哭喊抗议。
"我是不是应当让她明白,如果她对我们的努力没有表示出足够的欣赏与珍惜,我们是可以收回努力,任其漂游的?"这个想法在兰兰妈妈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四年级的学生固然还小,但也绝不是混沌无知的,她应当逐渐接过努力的指挥棒,指挥自己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而这一过程要延续到孩子成人,走出家门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