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家说,天才的秘诀在于99%的汗水和1%的灵感,而兴趣在其中占有怎样的位置?
记者:从您的个人生活中可以看出,您所选择的工作与您的兴趣点结合得非常紧密。而兴趣往往成为一个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么,一个人兴趣因素的培养有什么最佳途径呢?
林崇德: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与爱好犹如催化剂,它不断地促进人们去实践去探索,去对某个问题加以思考。任何有成就的人,都热衷于自己的事业与专业,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强烈的兴趣与爱好,从而产生无限的热情,这是勤奋的重要动力。
同时,个体在兴趣方面还有四个差异,它们是兴趣的内容及其社会性;兴趣的起因及其间接性;兴趣的范围及其广泛性;兴趣的时间及其稳定性。
在我们的研究中,兴趣层次高的学生,具有比较高尚的认识兴趣;不仅有直接兴趣,而且也有间接兴趣;既有中心兴趣,又有广泛的兴趣;学习兴趣稳定而持久。
因此,一个人应把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作为通向成就的契机来培养,进而培养出自己的成就欲。我招学生就有一条,不对自己专业有浓厚兴趣的人,不希望自己成名成家的人,我不要。高级科研人才,没有浓厚的专业兴趣,没有成就欲,你何必要培养他?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是在他最初的职业上获得成功,而是在第二、第三个职业上成功,甚至有的人是到中年以后才走入成功者的行列。
在这一过程中,兴趣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林崇德:这里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兴趣和价值观,归根结底都是由一个人的需要所决定的。当一个人的事业或专业不能实现他的某种需要和某种价值观的时候,那么他选择新的事业和专业就不仅是他自己的权利,而且也是一种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兴趣在召唤他,未来的成就在召唤他。有了这个动力,就会产生能力。所以说,能力哪里来,来自勤奋;勤奋哪里来,往往来自兴趣。
记者:从您及一些成功之士的情况看,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你们的智力、非智力因素都发挥得很好。但我们必须承认人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憧憬和希望,但在智力、非智力因素并不尽如人意时,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就会面临更大的难度。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怎样缩短自己实际情况和理想之间的距离呢?怎样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林崇德:我认为第一是正视现实;第二是加强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三是制定一个高于自己现状又能达到的目标。比如说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人人都当官,但要有一种强烈的上进之心,这样终会使自己得以提高。
每行每业都会干出成绩,因为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前提是只要你自己愿意努力。比如我要去当售货员,肯定是一个好售货员,因为我愿意去钻研。同时,我认为我的智力并不是最出色的,上中学时,我在班里的成绩也就是中等。但我好学,寻找一切机会学习,参加过数学组、无线电组、语文组等。
记者:智力常态分布图显示,一般人的智力水平都在IQ值90?110之间,如果相差5或者10,人与人之间是否会出现实际能力、工作效果上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林崇德:不会的。个人智力局限内所完成的任务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本身。人之所以有差别,关键是在非智力因素。即使是智商相差10、20,也没有决定性的差别。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机遇。如能否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好领导等,这些因素我认为都不应该排除。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成功,怎样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受环境影响或跟着别人跑?同时现在国际上也流行个人生涯设计,您以一个发展心理学家的角度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是否有可操作的方法?
林崇德:每个人在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时,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自我设计。分析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弱点在哪里,然后不断地去完善自己,最后去夺取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很重要。第一,一般地讲,是否有健康的两性关系;第二是否有自己酷爱的职业,因为它会产生动力;第三,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在概括了许多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后,归纳出了成功的这三个要素。这三点是自我成材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李玲)
《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