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用教育理论创新支撑素质教育新局面
2005-11-23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温恒福

字体大小:

   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工作,其改革与创新要重视科学和专家的作用。素质教育不论是作为一项教育改革,还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都要建立在充分的教育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要依靠科学的力量。

  理论研究是制约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素质教育产生于对“高分低能”现象的反思和对“应试教育”倾向的改革,从概念的提出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始终缺乏清晰的科学界定和系统的科学论证,这一先天不足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许多教育专家和正规的教育专业组织仍然存在着对素质教育的轻视与排斥;素质教育的概念、内容、特征、规律、原则和方法等等仍然是模糊的、残缺的、零星的和不完整的;个别地方领导依靠兴趣、灵感和经验发号施令推进素质教育的现状仍然盛行;浮浅、庸俗、误解、虚假的素质教育现象比比皆是。专家作用发挥不够、理论研究不到位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首先,基本理论问题不清楚是不行的。在素质教育的概念、原理、制度、课程与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解释不清楚,或解释得不科学、不清晰、不具有新的特质的时候,就不可能有明确的素质教育实践,“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现象就不会改变,什么都是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是。

  其次,真正的专业人士和专业组织不加强研究,不发表意见和发挥应有作用,其位置空缺自然就留给了“非专业人士与组织”,这是引发许多“庸俗的素质教育”和“浮浅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而且,使本来专业性很强的素质教育缺乏应有的专业性,不能代表和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先进水平。

  再次,理论上的不透彻、不明确、不深刻,直接影响了素质教育实践的坚定性、可行性和持久性。

  最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尤其不足,其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结构都不清楚、不确定。这一不足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它的学习、理解和信任程度,影响着素质教育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许多实践中的问题都源于理论的迷茫。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体系

  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不解放思想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样,不解放思想就不会创建起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理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理论创新的新颖度和价值,教育理论创新能有多大的创新空间,我们能不能打破已有教育思维和条条框框的限制,能不能在教育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真正的创造性的成果,都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敢不敢、想不想真正地解放思想。杜威不批判以教师、书本、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就不能建立起以学生、经验和社会为中心的进步教育理论,赞可夫不否定凯洛夫的教育学就建立不起其教育教学新体系。没有民主的氛围,没有对已有理论的批判与超越,就不会有新理论的诞生,这是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欲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理论,就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冲破已有教育范式的约束,超越现有的教育理论。反思批判、补充完善、凸显特性、改造转型、经验总结和理论系统化是建构素质教育理论亟需做好的六项重要工作。

  “反思批判”就是要对我们的教育传统和近20多年来的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对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应试教育”做法进行深刻的批判。“应试教育”盛行主要是以分数录取的选拔制度与考试方法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但也有人为价值观和不合理的评价与奖励制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分数虽然对于个人来讲是很宝贵的,但对于国家和民族却是无价值的,一个过于重视分数的国家必将导致智慧贫乏和生命力的降低。要深刻分析、揭露“应试教育”的危害并大力宣传,使人们认识到这种危害的严重性,倡导积极的分数观与成才观,树立志在长远,为人的终身发展和幸福而教,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而学的科学教学观。

  “补充完善”是对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来说的,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是不解放思想就根本不敢碰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不解决好就永远不会有真正的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比较普遍地培养出来,在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人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反而专业化却是一种时代趋势。我们经常说的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全面发展其实是个性的和谐发展,这种个性和谐发展的本质不在于求全,而是要和谐,德智体的和谐是健康人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讲,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低要求,是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以培养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以培养现代优秀素质为直接目的的素质教育是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进一步具体化,它为德、智、体增加了具体规定性,使得德智体更加具有时代感和针对性。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化,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素质教育比全面发展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建构素质教育理论就是对全面发展理论的补充与完善,只有将素质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性理论,给素质教育以应有的地位,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开展下去。

  “凸显特征”是指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理论,如果特征不明显,就没有冲击力和生命力。我国的素质教育是有重点的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两个重点,既体现了民族性改造的需要,又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是应当坚持和大力强化的,而且这两点也正是对教育传统进行改造的重要突破口。现在需要做的是在每一天、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这两个重点,要尽快研制出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管理制度、课程与教学方法。要知道常规教学中的重点才是真正的重点。

  “改造转型”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对我国的教育传统进行必要的改造,促使其实现现代转型。重视“双基”是我们的优点,应该继承,这也是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但是,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内容单调、方法僵化,评价单一死板,在创造性和实干能力培养方面作为不大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没有必要护短,也不应该护短,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积极地加以改造,将以守成和功利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传统改造成以人性关怀和创造性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新教育。没有这样的气魄与志向,就没有必要搞素质教育。

  “经验总结”就是要对我国教育传统中的优秀成分,特别是近20多年的教育改革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理论一定是根植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经验的升华。

  “理论系统化”是构建素质教育理论本身的要求,只有理念不行,只进行课程改革也不够,更主要的是要建立起合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课程体系,研制出通俗易懂的简单可行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在这方面,我们过去更多的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来进行设计,重形式轻实效,今后要多从学生的学习和得到的体验出发设计制度、课程与方法。

  这六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反思批判是基础,补充完善是素质教育理论的定位,凸显特征是改革理论的必然要求,改造转型是途径与直接目标,经验总结是吸取营养的手段,系统化则是教育理论的应有品质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条件,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要想获得突破,都需要足够的勇气和魄力、能力与努力,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教育理论创新。

  切实加强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与试验

  素质教育是正在生成中的动态发展着的理论,建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也不是立刻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期的研究过程,科学有效的素质教育理论必须以扎实的高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

  首先,要加强素质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宣传,扭转教育理论专家轻视素质教育的倾向,激发高水平研究专家对素质教育研究的兴趣。

  其次,应该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作为国家“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给以人力财力等方面的大投入。一方面在各级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中将素质教育研究列为重要研究领域,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教育专业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某个方面的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最好将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列为专项,作为攻关课题,统一领导、分工协作,早出成果,出高水平的成果。

  最后,建立以省或市为单位的具有更大招生考试自主权的素质教育实验区。单一依靠分数录取的升学考试制度与评价管理制度等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这一瓶颈依靠个别学校和一个地区的力量是不能打破的,至少要在一个市的范围内,才可以解决。用本地区平均分数的高低不影响升学的政策来换取进行素质教育实验的真心,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当然这更加需要气魄与决心,还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教育领导者与志愿者的参与。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杭州一中学推行“学分制”
· 政协委员热说“伤熊事件”
· 知心调查显示两代人认识差距
· 三大障碍困扰三千万中小学生
· 写字教学也是素质教育
· 孩子开学 家长到校擦桌扫地
· 政协委员激辩素质教育
· 2002年学校体卫艺工作会议举行
· 教育:“谋实”,更要“谋道”
· “兴趣班”不应变成“创收班”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