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素质教育 > 理论研究
坚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2001-08-23    

字体大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今天公开发表了。

  这个《意见》,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高度,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千方百计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不断改进、不断加强,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比较严重;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重课堂教学、校内教育,轻社会实践、校外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地区还没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一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

  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要把这一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和行为的统一。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新经验,闯出新路子。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不同的教育阶段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阶段重点进行以社会主义公德、社会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中学阶段重点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要把德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深入开展丰富多采、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科技、文艺和体育活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要更新内容,改进方法,力戒说教,力求生动活泼,贴近学生。中小学要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校外活动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加强中小学德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各地要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和监督机制;要大力弘扬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要坚决取消其教师资格。广大教师要树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偏爱少数“尖子”学生,更不能歧视后进学生,把他们当成包袱和累赘。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建立机制,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保障,并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关部门要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
· 论现代德育的策略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