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反思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创造性地执行国家厘定的素质教育政策,是素质教育现阶段的迫切任务。
一、制度创新和观念更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许多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转变观念。虽然我们天天说首先要转变观念,但是观念仍然没有转变。果真转变观念是关键吗?如果持这种观点,是不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我们认为,有什么样的人事制度、教育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观念和行为,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像企业改革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样要首先建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当然,观念更新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学习和深入思考,也可以转变方方面面的观念并且能对机制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借用一句政治术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从而表达我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1.关于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这显然对有权决定制度的部门提供了紧迫的要求,但也要注意,制度创新是有层次性的,每一个层次都有自身职权范围内的制度创新问题。
最高层次:人事制度、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就这个层次而言,事实上已经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已经逼着人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就人事制度而言,比如说,竞争上岗制度和公开选拔制度决定了素质高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所进行的行政能力测试和结构化面试决定了要想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必须及早从素质方面磨练自己;企业自负盈亏和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递减以及相应的用人自主权决定了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成了共谋职业和生存的一伙,因而促使单位和每个人都欢迎能人的到来,以便大家共同奔小康。有这样的人事制度的约束,就能导致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因为这是社会指挥棒,比高考指挥棒更具有终极决定作用。就教育制度而言,国家早在1985年就实行了地方办学、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从而有助于调动地方办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各地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高校实行收费上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会减缓升学竞争的压力,家长会仔细权衡是单纯上学、死读书,还是围绕提高素质而学习好。现在的瓶颈在于高考内容和制度的改革,由于其对基础教育起着指挥棒的硬约束作用,因而导致实施素质教育的艰难,好在每年考两次已经试点,高校招生自主权正在放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条件将会更好。
中间层次:是地方分级管理具体学校的部门。这一层次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将办学权真正下放到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效是地方具有了教育管理的决定权,可是这一改革并没有到位,仍然停留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现在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的人财物集中在自己手里,对学校实行严格的控制,这样办教育,不可能产生教育家,学校不可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因为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校长对学校的方方面面有统筹决定权,需要校长从事高级的管理活动而不仅仅是个“维持会长”。国外的“以校为本”的制度理念值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制度创新时借鉴。
基层层次:包括学校和各位老师。提出制度创新,人们总想到是上级部门的事,总是认为社会环境不变革,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其实,现阶段素质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学校和各位老师。不仅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所作为,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校规校纪、班规班纪、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教师培训进修制度等等,有许多并不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有许多规定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对此进行系统的清理。如果不系统清理这些规章制度,上级部门的任何决策也无法落到实处。
2.关于观念更新。
显然,实施素质教育力图使教育进入一种新的境界,找回失去了自我的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全面升华。因此,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育科学理性的全面渗透。既然素质教育已经变为全社会的事业,因而要求全社会掌握教育科学,需要全社会相关单位和个人通过学习和深入思索形成自己的素质教育观。首先,掌握行政权力的各级行政首长应该是掌握教育科学的首要对象,各级公职人员也必需掌握教育科学,这个群体对国有的前途、人民的生活影响巨大,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才会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一个对教育科学一知半解的行政人员队伍,将无法很好地贯彻国家的统一部署。现在已经诞生了由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或作序的领导干部《科技知识读本》、《金融知识读本》、《证券知识读本》,难道不能诞生一本《领导干部教育科学知识读本》。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这种现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谁都会说,可是,这么多年教育的重要性就是没有体现出来。其他还有些什么知识需要公共管理人员掌握不能妄言,然而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应该是公共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却应该成立。其次,家长更应该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可是这项工作却是按照自愿的方式由学校承担的,力度非常不够。建议国家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设定事业性专门人员和机构承担让全国各个年龄段的家长掌握相应年龄段的教育科学知识,以便配合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不掌握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如何成为称职的家长。现在,一些干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落后教育思潮,起因就在于家长对子女成才的过度关心和教育科学知识的极度缺乏。如果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相信教育科学会得到极大的普及,中国家长的教子水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中国下一代的素质最终也将会得到极大提高。
当然,全社会的教育科学素质提高只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基础,并不自动导致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从政府到学校、教师和家长的体制创新、措施创新和方法创新。
二、走出误区对于素质教育的误区,人们进行了很多分析。在这里,我们将对影响比较大的几种错误认识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对素质教育作非常宽泛的理解。这种理解非常具有代表性。本来,素质的内涵应该是比较窄的,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定性,然而当我们在指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后,再说素质教育时,就将素质教育作为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概念看待。其实,正如应试教育只是对现行教育弊端的概括一样,素质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有时我们需要提倡素质教育,也许有时我们需要提倡知识教育,甚至于我们有时还暂时需要应试教育,这是回避不了的一个现实。
现有的一些认识使我们感到,似乎应试教育是现行教育实践中一切弊端的根源。其实,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弊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自身缺陷,有些是由于我们的校长选聘制度不合理、教师任用制度不规范所致,有些所谓的弊端应该反过来说,不是应试教育导致了这些弊端,而是这些弊端导致了应试教育。有些问题即使实施素质教育,依旧不能解决,素质教育不能包治百病。如果硬要将所有的措施套上素质教育的名份,反而没有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和问题的本质。
对素质教育作宽泛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分析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到底是什么?我们认为,在分析这个问题时要实事求是,不要把教育的一切弊端、问题都说成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这样反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反而不利于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说得通俗点,只有诊断病因,方能对症下药。教育实践中有些问题是应试教育产生的,有些问题不是应试教育产生的。是应试教育产生的问题,需要用素质教育的办法解决。是其他原因产生的教育问题,则需要用其他办法来解决,仅仅用素质教育的办法是解决不了的。如,没有面向全体学生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最主要的是一个因材施教的问题,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不然,为什么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会受到世界欢迎。应该说,这个问题只是与应试教育有关联的派生问题。现在总结归纳的应试教育弊端,有许多就是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批传统教育的时候,说这是传统教育的弊端;在提供素质教育的时候,又说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这种笼统的、不精确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能使问题复杂化。这种只要有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思维传统,不只在分析应试教育时出现,在初级阶段理论出现时,这种思维方式亦曾泛滥,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我们认为,从历史和现时两方面分析,应试教育的直接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或者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其直接逻辑在于,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总结出一整套对策,即: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反复多次强化训练,不管是中国的教育还是外国的考试均是这样。只要采取了这种办法,学生成绩准能达到中上水平,即是说能保证升学率的提高,这是方方面面都能看到的效果,也是一种最简便易行的办法。我们为什么看到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的学生素质高,那是因为考上这些学校的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时,老师或家长在对其进行应试辅导时,有意或无意的注意了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为什么许多培养出一流学生的学校认为自己学校没有必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这些学校常年累月注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注重学习教育科学,已经拥有了一批实践着素质教育思想的优秀教师。况且,在提倡素质教育以前,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讨论已经深入人心,事实上,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思想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教师们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传授应考的奇技异巧,但这不是教育的错,举行任何考试,人们都会研究对付的办法。因此,我们说,应试教育的弊端不在于采取了应试的技巧,而在于在采取这种技巧的时候忘记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个性的年轻人。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只应了当前的升学考试,没有应以后社会竞争的大考试。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我国更需要个性充分、全面发展的人才。
将素质教育作宽泛的理解,以至于现在学校和教师们将自己份内的任何工作均看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其实有时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效果却并不显著。这样宽泛的理解,以至于,现在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学校增加了一个小课程,教师采取了一个小小的教学措施,也认为实施了素质教育,难道实施素质教育就这么容易,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是基于心理科学、教育科学、脑科学的发展,顺应知识经济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不仅是对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教育的变革,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将素质教育时髦化,这是非常有害的,悲哀的是,现在却有这样一种情况出现,将以前习惯的做法贴一个标签,就宣称实施了素质教育。
2.形式主义和行政主义的工作倾向。我们的文化有一个传统,特别是在行政管理措施方面尤为突出,那就是形式主义,其实质是官僚主义在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在教育领域中,这种倾向也未能幸免。有些地方对具体的教育措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实施素质教育有些是可以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推行的,有些是用行政命令推行不了的。按照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分析框架,权力是分散的、多元化的,仅仅靠行政命令解决不了所有的教育问题。可是现在却有人提出所谓的“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采取过硬的措施”,要将“素质教育”法制化,说什么“谁不实施素质教育、就砸谁的饭碗”,何况对什么是素质教育、采取了什么措施才是实施了素质教育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怎么能采取如此鲁莽的做法呢?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是一项业务性相当强的工作,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千秋伟业,如果不克服形式主义,那将对学生、对国家产生实质性的、长期性的危害。事实上,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校长们认为,在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学生负担很重,校长很苦恼,对此应该有对策。实施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国情,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挫伤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钟启泉教授认为,严格地说,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典型恐怕凤毛麟角。当今素质教育实践的形势不容乐观。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教育的真实写照。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一线教师急于把实践经验套上某某教育的框架,却把他们自身固有的真正的实践性智慧给掩盖了、抹杀了。一些传媒大力推介的某些素质教育典型尚有许多可商榷之处。至于素质教育法制化、课程化(科目化)之类的提法,则扑朔迷离,令人费解。学校毕竟是广大师生共同的创造性活动,它不是由一套法规规范得了的,也不是由一套科目所能囊括得了的。
素质教育实施到现在,对其中流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反思,必将推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①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②柳斌:《加大力度,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载顾春主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