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点,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4年来,我国高中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资源配置日益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明显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逐步推进,高中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匮乏、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瓶颈”之一。当前,找准问题,积极利用有利条件,尽快突破高中“瓶颈”,推进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最紧迫任务之一。
一、高中“瓶颈”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以云南省为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供需矛盾突出。虽然云南自2000年以来,普通高中招生连续4年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但整个高中阶段招生增长总体仍显缓慢,毛入学率3年仅增加了2.7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5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43.98%。
二是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协调。目前云南的多数普通高中是高、初中合设,独立设置的仅占高完中学校的16.3%,而且规模偏小。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中专的发展也不协调。
三是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省级财政多年来无高中建设专项资金,地州市县财政用于高中建设资金数额也十分有限,依赖国家资金办学的意识仍然普遍存在。
四是教师素质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云南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不高,仅从高考成绩看,我省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年以来一直处于全国下游。云南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72.46%,需要补充大量合格教师。
造成这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认识不到位、体制改革慢、机制创新难等方面的原因。虽然教育系统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但改革尚未涉及到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资源重组等深层次的内容,使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彻底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云南省高中教育在这一点上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二、突破高中教育“瓶颈”的有利条件
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各级党委、政府都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举国上下已经切切实实地把教育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如云南省委、省政府已于2002年决定实施《云南省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科教兴滇战略,同时专门成立了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并把高中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为高中教育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完成义务教育以后,让子女接受更好、更高层次的教育成为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和要求。目前,教育工作的重点正从抓“两基”向巩固“两基”成果、加快高中教育发展转移,发展重心逐步上移,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为高中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进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办法措施
高中教育的改革,要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坚持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并重、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并举、高中非义务教育市场适度调节与教育公平兼顾、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基本原则。
我们要真正突破高中教育“瓶颈”,当前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要深入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是,引导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走依法治教、依法促教的路子,政府管教育的职能要逐步转向教育规划、政策供给、执法监督和教学督导等宏观管理,承担起信息、咨询、监督的任务。逐步落实学校自主办学的人权、财权和事权。
2.创新高中学校管理机制。公办高中要推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路子,鼓励学校从国内外引进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逐步取消各地教育、人事部门对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调动的行政性审批,实行备案制。逐步建立无行政级别的高中学校体制,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校长年薪制。
3.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教育,大力发展民办高中。尽快出台全面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机构或个人通过多种形式举办上规模、高水平、有特色的高中学校。
4.加大投入,大力扶持高中教育。在充分考虑当地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高中教育个人分担比例;在保证每年统招计划不减少的前提下,按有关规定适当调整择校生比例。鼓励有条件的高中积极推行“学校贷款、财政贴息、学校还本”的资金筹措机制。采取拨款与贷款相结合和政府贴息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扩张效应,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高中建设。增加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投入,设立普通高中建设的省级专项资金,补助各地优质高中建设。
5.调整高中布局,抓好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强等级学校建设,继续实行普通高中“分级达标、分类推进、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一批一般普通高中重点建设成为省级优质高中,扩大优质高中的资源总量。
6.实施高中“名校”带动扩张战略。鼓励“名校带民校”,鼓励“名校”改扩建,鼓励“名校”异地新建、开辟新校区,鼓励“名校”带新校。
7.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大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合理的收入留人,建立教师流动服务机制,尽快解决好人才进不来的问题和优秀高中教师流失的问题。
8.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探索高中阶段学生招生指标分配与初中素质教育水平、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合理挂钩的招生制度。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继续发展能力。
9.努力营造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将高中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维护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合法权益,减少面向普通高中学校的各类检查、评比,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向学校乱摊派。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等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