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课程研究 > 课程改革
海口市实施高中新课改:“闯”出来的课改之路
2007-08-28  中国教育报  苏婷 刘见

字体大小:

  海口,一座因美丽的海岛风光闻名的城市,一座因改革开放崛起的城市。7月中旬,记者在岛上灿烂的阳光里,寻访海口实施高中新课改的足迹。

  继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之后,2004年,教育部批准海南与广东、山东、宁夏4省区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海口,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从义务教育阶段到普通高中实施新课改完全对接的省会城市。到目前,海口的高中新课改已经历了一轮完整的实验。

  激情投入,理性操作。可以说,海口的高中新课改,是在不断突破“关隘”的过程中向前推进的:直面问题、逐个研究问题、样本校先行探索、寻找解决策略——海口市把高中新课改过程中的一个个难点,变成了同行眼中的亮点。

  研究性学习:从边缘化到常态化

  福利彩票,随着社会的变化闯进了人们的生活。带着一连串问题,海南华侨中学高一(12)班的陈帅等6名学生组成了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始了“福利彩票面面观”课题研究。交了开题报告后,6名中学生开始查阅报刊、上网、拜访专业人员,了解彩票的基本知识。每周五,他们都到市民中作问卷调查,进行有关知识的课题访问,走访彩票发行点等,终于揭开了福利彩票的神秘面纱。这项持续一年的研究,有研究计划,每个组员都写有活动日记、研究心得、自我评价和对伙伴的评价,最后形成了研究报告。

  与这个小组同时进行研究的,是由梁丽川、程涛、陈静怡等组成的“刮痧”研究性学习小组。在两名指导教师的帮助下,3名学生观看电影、查找资料、走街串巷寻访按摩师,甚至“以身试刮”,并找同学做志愿者尝试刮痧,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研究和体验过程。在海南侨中,学生的一个个研究性学习报告引起人们的兴趣。新的学习方式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在高中学生的课题研究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初期,海口的综合实践课落实得并不理想:大多数校长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这门课得不到保障;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缺乏对这门课的有效指导,使得课程推进缺乏专业引领;相关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缺乏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针对这一难题,海口市2005年9月召开现场观摩研讨会,展示了全市508个学生综合课题成果;网络评价现场,有8所高中的课题成果和过程性材料上传到市综合实践评价网;在学生活动现场,海南侨中的10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作了研究过程汇报。

  既然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只能通过过程来控制结果,海口市又迅即建立了“综合实践评价网”,以便将这门课程的全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全程评价实现有效管理,同时,通过这个专门的网络聚集起课程资源,建设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库。海口市教育局要求,各高中每学期要将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计划、课题实施记录、研究性学习评价、课题总结等全套资源,以及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的过程记录、评价意见等,及时上传到“综合实践活动网”,形成电子档案,作为各学校开展活动的过程性记录。

  过这样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这门弱势课程在海口真正变成了常态课程。如海南华侨中学,第一学年学生研究性学习结题课题就有200余个,该校在研究性学习博客群组上发表文章1702篇,页面访问量近60万人次。就连位于乡镇的灵山中学,目前也有1345篇文章上传到本校研究性学习群组,页面访问量达到30万人次。现在,海口市高中学生几乎人人都参与了课题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从缺乏特色到多元、本土、多样

  酷爱摄影的海口一中历史教师陈光安,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拍摄海口的老街道,留下了一批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他用这些资料,为学生开出了一门选修课“海口老街”。“第一次选课就有100多名学生,足足编了两个班。后来3个班都不够了,只能在300人的大教室里用麦克上课。”陈光安自豪地说。

  在海口一中,教师们开发出的校本课程达20余种。学生有兴趣,教师有资源,就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教师资源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周边地区资源的利用。如毕业不久到学校任教就开出“《三国演义》的智慧学”的教师谷云峰,因应聘时背诵的“煮酒论英雄”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校鼓励下开发了三国主题的校本课程。一次课下来,全是教师一人在讲,却受到一致好评,专家说:“听出了百家讲堂的味道。”

  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化,是高中新课程结构的最大亮点。但在实践中,校本课程开发又一直是一大难点。在海口高中新课改实施之初,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够重视,学校显现不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欠缺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而且不少学校没有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之间的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在将海口一中和长流中学确定为样本校集中研究难题后,2005年年底,海口市又召开了现场观摩研讨会,海口一中的8名教师提供了精彩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展示,与会的300多名老师参与了研课评课,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评价、管理等深层问题进行了研讨。在及时出台的制度规范下,海口市利用样本校“领衔”薄弱校,不少普通高中进行了有效探索:海口一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已走向系列化;长流中学开发的“长流人文地理”等课程也初步彰显学校办学的特色。一批学校的行动,初步形成了区域内整体推进的格局。

  海南华侨中学今年高考的高分考生张路遥告诉记者,自己就受益于选修的校本课程,“我选的化学由顶级老师开课,而且一直听到最后结束,所以整个高三的化学直到高考前都没在课下再花时间补课。”

  目前,在海口市,课程开发主体呈现出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区人士及高校研究人员一齐参与的多元化;课程开发资源呈现出本土化;课程开发呈现出从重点学校向一般学校延伸、从小范围走向大区域发展的多样化。

  学分管理:从全新尝试到品出甜头

  地处海口市农村、文化基础落后的长流中学,在高中招生时,是全市录取分数线最低的学校。而就是这所学校,从2004年起,高考一本率突破16%,二本率突破54%。经过3年的稳步发展,长流中学今年高考再创辉煌:一本率达到21.09%,二本率达到61.56%,甚至敢跟省级学校“比试”。“低进高出”的结果,使得这所农村中学近两年在全市声誉鹊起。“我们遇到了高中新课改的机遇。新课程的实施,增加了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挑战。”校长毛才安对记者说。

  长流中学取得的高考成绩,不只是高三备考的成绩,而是3年常规管理的落实。在这所生源条件不好的学校,高中新课程的学分管理发挥了作用。学分认定是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加起来考察学生,它强调的修时提醒、课上表现、过程评价等,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起到了有形和无形的约束作用。一个学生,如果考试成绩还可以,但在学习过程中有超量缺勤、作业完成情况不好、课堂表现不佳等,教师可以不给学分。这样,处罚学生由过去的“德育处的事情”,现在变为每个教师都可以实施。

  同时,学分管理的方式又将学生学习的长远目标分解为渐进、连续的短期目标,有利于学生从高一就打下扎实的基础,步步为营,打好“阵地战”。“拿满基础分,拿足中等分,争取拿到高等分”,长流中学创造的成绩,就是这样在基础不好的学生一步步提高的基础上取得的。“不逼学生,没有晚修,但学生在校时间的利用率提高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毛才安说,“像我们这样的‘老爷车’也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给全国的非重点学校提供了一种信心。明年我们要保持今年的成绩,全靠对新课改各种因素的进一步挖掘。”

  在普通高中实行学分管理,是为实现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提供保障,为学生规划高中生活、制定课程修习计划提供保证。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适应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针对实施中的问题,海口市于2006年5月召开现场观摩研讨会,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把学校学分认定方案转化为各学科学分认定方案,使其更具学科个性;学分认定一定要体现管理功能,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纳入评价认定的范畴;防止艺术类、技术类科目和活动类课程在学分认定上放松要求或弄虚作假的倾向,特别是研究性学习的15个学分更要管严。

  高中新课程实施一轮后,从学生身上看到了什么变化?海口一中校长马向阳说:“在新课改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些孩子,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更大,德育工作也因为融入到新课程的活动中而落到了实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第二届“新课改下教师的应对与思考”征文大赛
· 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型浅探
· 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优秀教师“优”在哪里?
· 新课改亟待走出六大“误区”(图)
·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缺失的反思
· 新课改教师要“十会”
· 高中课改后首次考试开考 题目难度看齐高考
· 我国4省区率先完成高中新课改实验 与高考衔接
· 4省区完成高中新课程实验 高考显获3方面突破
· 愈半数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 课改如火如荼进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