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教学研究 > 其他学科
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及其趋向
2001-08-23    王宏志

字体大小:

  20世纪9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迎着中国的改革大潮,在广大师生、专家的帮助下,推出了一套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新编历史教科书)。这套教科书经过几年实验,获得广大师生、专家的好评,也由国家教委审查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自50年代初建立以来,为全国中小学生编写了多套各科教科书,包括历史教科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新的一套教科书是在继承以往教科书优点的基础上,加以大胆改革、创新而编写的。在编写、实验、修改的过程里,我们试图探索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及趋向。作为本套教科书的主编,在这里谈谈我们的探索和尝试,希望与海内外同仁共同切磋。

  一、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在浩瀚的历史史实里进行选择的,同时它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增减。

  (一)历史的内容制约着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可以包括人类的全部知识。因此,历史教科书同其他各门教科书相比,其内容的伸缩程度就特别大。在1990年上海的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国际研讨会上,笔者曾说过:“最初,历史研究的范围很窄,……如孔子编撰的《春秋》,以记载鲁国的视野不断扩大,史书所含的内容也愈来愈广泛,由政治、军事、民族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对外交流,无所不包。人们可以把历史内容归纳为十几条、甚至几十条,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三方面。

  1、人和自然界关系的发展过程。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条件,人类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同自然界发生密切的关系。远古居民要吃东西,就要打猎,采集植物的根茎、果实;要御寒,就要披树叶、兽皮;夜晚休息,要防野兽、风雨,就找山洞或搭茅草篷居住。人类为了自下而上去,要制造并使用工具,同大自然界展开艰苦的斗争,也在自然界获取生存的条件和乐趣。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因此,讲人类的历史,首先要讲人和自然界关系的发展过程。

  2、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关系。从原始居民的群居生活,到建立国家、以至国际组织,人与人之间要发生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复杂关系。如亲属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人民之间的关系、国家关系等等。英国笛福的小说《鲁滨逊飘流记》中的鲁滨逊,流落荒岛28年,离开了人的群体,单独生活。但他能生活下去,最初还是靠他从沉船上收集的食品、枪、火药等人类群体劳动的产品。而且,他很快就收留当地土人“星期五”。他和“星期五”之间就有着主仆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重大历史事件,包括战争、政变、改革等;重大的政治制度、政策方针的制定等,都属于这一发展过程。在人类历史上,正是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历史的主要内容。所以,历史教科书必须把提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写进。

  3、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精神文明是指思想、道德意识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明,它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但它的发展又有一定相对的独立性。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各自的精神文明。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政治越清平,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文明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很重要的是看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上三方面,这虽然是个别史学工作者的概括,但我以为这个概括基本上能说明历史内容的含义。过去写历史常有偏颇,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则常被忽略,如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批历史教科书,基本上只是讲朝代兴衰中的一些大事,而文化中的哲学、礼教、文学等,只能被当作附带的内容列入。清朝末期夏曾佑先生编写、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1905年),其中两晋的历史,就只叙述了以下六件大事:贾后之乱、八王之乱、“五胡之乱”外,其余的几乱就不再讲了。对“五胡之乱”,也完全从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去讲少数民族的内迁,不再称什么“五胡之乱”。同时,增加了两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一些内容,力求全面地反映两晋的历史,其余各个时期的历史,也是全面地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正如60年代初,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在谈到史书编写时说的,“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全局,既要看到经济,也要看到政治和文化,还要看到他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还把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科学、生动地比喻为“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要写出一部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历史”。那时候,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十二年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上,就注意增加经济和文化部分。这套教科书的初中部分,已译为日文,由帝国书院出版。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重视对经济史、文化史的研究,促使我们编写新的历史教科书时,从内容的选择上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新编历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二册的54课书里,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占到13课,反映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容,占到16课。这两部分内容加起来共29课,占两册书总课数的1/2以上,这一改革步伐迈出的相当大,同我们原来编写的历史教科书相比,经济、文化内容增加了近1/2。这就使学生对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就我所见到的历史教科书,经济文化内容尚没有占如此大的比例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认为21世纪的历史书籍,包括历史教科书在内,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内容,将会增加的更多;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内容,会得到更加科学、准确的阐述,其分量会相对减少一些。

  上面所说的三方面内容极其广泛,而我们所编的是中学历史教科书,受到的限制很多,如课时的限制等。因此,只能从上述内容里选取其中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内容,编入到历史教科书里。通过这套教科书的编写,我以为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应当是指:

  1、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活动。包括重要生产活动。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从石器、木棒,到青铜器、铁器,一直到今天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又如人对自然力的利用,如畜力、风力、水力以至地热和太阳能的利用;还有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现代工业的发展等。没有这些生产活动,就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的生产力的出现,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人类发行自然的重要活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自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变革社会现状、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包括推翻腐朽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政权、旧统治势力。如在中国历史上有过的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等;还有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以及发展经济的重大措施等。这些起义、革命、改革往往会导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和振兴,甚至导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出现。它会为历史注入新鲜的、生机勃勃的内容,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这些内容也应当重点写入历史教科书。

  3、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活动。包括文学艺术方面突出的成就,哲学、史学、教育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对人类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习谷方面的重要演变等。

  所有这些活动,都在表现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我们新编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正是以上述活动为重点内容的。在今后的历史教科书编写中,我想第一和第三方面的活动内容会增加的更多一些。

  (二)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内容

  新编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上述三方面活动的时候,重点贯穿了历史人物的活动。人类历史同自然界历史的区别就在于,人类历史是由人们的活动构成的。无论是改造大自然的活动,还是变革社会现状的活动,或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活动,都离不开人。没有人,就没有上述三方面的活动,就没有物质文明成就和精神文明成就。因此,人是历史活动中的主要因素。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人的活动来推进的。以往的历史教科书里,也写了不少人物。如清末民国初年,中国近代早期的历史教科书上,就写了许多人物,但大都是帝王将相。而且,写人物大多是孤立的,很少把他们放到整个历史大局中、或者经济发展过程中去考察。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根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理论,人民群众的活动在历史教科书里得以充分的阐述。但是,过去有一段时间,在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时,却忽视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教科书里,除少数正反面人物外,其他著名人物出现的很少。每个进代、每个王朝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历史的进程。因此,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借鉴历史的经验,除写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体活动外,还要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我们新编的历史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量叙述了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些人物包括三方面的,人和自然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人与人关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在这三方面的历史人物中,我们尤其注重增加第一和第三方面的历史人物。我以为这也是今后历史教科书改革的趋向。

  对具体的历史人物应当写些什么内容,新编历史教科书也有所革新,具体表现在:

  1、选择能反映历史人物所起历史作用的内容。正如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说的,“我们评定一个历史人物,……以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具体的指对民族、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些,我们选择一些对历史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历史人物写入新编历史教科书,并加以肯定。尤其是对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充分肯定的精神来写。如唐太宗,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他为“中国皇帝中出类拨萃的人物”。新教科书从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外交、教育等多方面来肯定他的功绩,还三次引用他说过的话,表明他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民族政策。同时,又用小字描绘他的言行活动。这样,一个有作为的帝王形象就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又如,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为解放黑人奴隶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新教科书不仅着力介绍了他在南北战争中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妈的主要功绩,而且介绍了他的成长过程,并选用了彩图和多幅黑白图,来表现他为人民崇敬,也为敌人仇视。

  对历史人物的作用,我们注意选择能给他们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评价的内容。如对秦始皇,新编历史教科书在充分肯定他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行一系列利于巩固统一、发展经济、文化措施的同时,也通过焚书坑儒等许多史实,揭露他的残暴统治,甚至对一些反面人物,如中国按时完成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李鸿章,既写了他出卖民族利益的一面,也写了他倡导洋务运动的一面;还有当代史上著名的元帅林彪,既写了他在辽沈、平津战役中的功绩,又写了他搞阴谋叛国,最后坠死蒙古都尔汗的结局。

  2、选择能反映人物品格的内容。历史课承担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意在讲历史人物主要事迹的同时,选择他们身上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品格来讲。如在向学生介绍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的同时,还写出张衡不追求名利、一生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在介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的贡献时,还通过引用他的名言“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来反映他的爱国思想;在写林则徐禁烟的同时,介绍了他为官司清谦的品格。有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不那么重要,但他们的品格却对后人起着表率作用,这样的人物也是我样选择讲授的内容。如南宋末年的宰相文天祥,明末的兵部尚收史可法,无论是文天祥抗元、还是史可法抗清,对历史的进程并没有起过重要作用,但他二人的高尚气节,却成为中华民族美德的一部分。因此,文天祥、史可法在新编历史教科书里,都写了进去,而且主要是写他们的高尚气节。

  3、选择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内容。目的是烘托人物的主要历史作用、再现历史人物当年的生动形象,给学生以真实感,并起到借鉴作用。如,通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写出周幽王的昏庸,烘托出周幽王的腐朽统治导致西周灭亡;通过与唐太宗对俘获的东西厥首领颉利可汗的处置,写出唐太宗的大度,烘托出他推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立仗马的故事,写出李林甫的骄横,烘托出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的腐败;通过描述拿破伦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学的加冕典礼上,从教皇手里夺过皇冠自己戴上的动作,烘托出了拿破伦推行资产阶级独裁统治的决心。这样,教科书上的历史人物,不再是职宓摹⒔烫跏降摹⑹槊嫔系娜宋铮??龈龀晌?醒?⒂腥狻⒂行愿瘛⑸??罨⒌恼媸等宋铩?
  新编历史教科书对历史人物的内容选择,受到广大师生与专家的好评。我以为未来的历史教科书里应当写入更多的历史人物,而且,要写得更加求实、形象、生动、有血有肉。

  (三)历史教学的需要和可能制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前面讲了历史教科书中应当选择的内容,从历史科学角度看,选取的内容越多,越有代表性,也就越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然而,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可能容纳那么的内容,只能以历史教学的需要和可能来选择内容。

  首先是历史教学的需要,即国家要培养的初中毕业生在历史方面应当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初中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是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因此,历史教科书给他们的知识面应是广一些、浅一些。具体应当包括:(1)反映历史发展线索的重要知识,包括本文前边所述三方面的知识;(2)今后学习、工作、劳动、生活所需要的知识;(3)有益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知识,这些内容在文章多次谈过,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是历史教学的可能。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受到历史教学的以下制约:(1)学生心理发展和接受能力的制约。初中生年龄小,在中国约为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有些从历史学科上看比较重要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概念多、理论性强,初中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内容就不适宜放在初中历史教科书里讲授。还有一些内容,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面貌相似之处很多,如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次数很多,虽各有特点,但有许多相多相似之处。对专门学习历史的人来说,知道的越详尽越好;但对初中学生来说,相似的内容讲多了,不仅容易混淆,而且会产生套厌烦心理。因此,我们在新编历史教科书里,只选择了最重要的内容,如中国的农民起义只讲了几次大规模的,其中重点讲述的只有两次,秦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起义。少而精,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也使他们对各具有特点的内容,保持一种新鲜感。(2)受到学生生理发展和学业负荷量的制约。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课程门类很多,初中生一周之内同时要上十几门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加在一个学生身上,负担就比较重,而多数课程都有作业、都要考试。学生生理发展和身心健康只能承受一定的学业分量,超出他们的负荷能力,就会影响学生生量发展和身心健康,就会产生压抑感,而不利于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想让学生在学校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各门课程都要考虑学生的学业负荷量,在文科课程里,历史、地理、公民等课程的记忆负担尤重。因此,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就要在学生负荷量上加以改革,尤其是要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只要坟学生记忆那些最重要的地名、人名、年代、数字和词语,其余尽不做要求。让学生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放出一,把精力用于分析、思考,提高智能。为此,我们新编历史教科书,分两种字体,大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小字是不做要求的内容。同时,在编写的过程中,对大字中的地名、人名、年代、数字、词语等,反复推敲,严加控制,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3)受到课时、篇幅的限制。我国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历史课程开设由初中两个年级增加到三个年级,课时由五课时增加到七课时,仅次于语文、数学、外语、体育,是课时较多的课程。但要在这些课时里,讲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历史,课时仍然很紧张。为了利一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一课时所讲的内容不能太多,文字篇幅不宜太长,教科书的编写必须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新编历史教科书各个年级每课的大字、小字字数、都有严格限制,对大字字数的限制尤为严格。新编历史教科书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定点试教的结果证明,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负担也减轻了。

  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要考虑历史教学的需要与可能,这是我们这次编写教科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前进,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的改革应当继续推进,减轻学生记忆负荷,腾出时间提高智能训练,这应当是历史教科书改革的趋向。

  (四)历史教书选择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历史的内容本来就是多姿多彩十分生动的。历史教科书的对象又是中小学生,为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内容上,应当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生动历史画面的典型内容,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当然,这些内容必须是有助于理解重点内容的、有史实根据的。新编历史教科书里,有许多生动的内容,如讲西汉文帝时废除肉刑,就写了缇萦求父的故事,比单纯讲减轻刑罚生动得多,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讲唐朝在农业上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写了玄宗时宰相姚崇来蝗的故事;讲唐朝丝织技术的高超,就举了一个阿拉伯商人来广州拜见唐朝官员,透过这个官员身上穿的几件丝绸衣服,看到他胸口上黑痣的故事,说明唐朝丝织品的精薄,比单纯讲唐朝丝织品精薄,给学生的印象要深刻得多。正因为有如此多生动的内容,所以在使用这套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地方,才会受到广大师生以至家长的喜爱。

  除了内容生动之外,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科书必须有灵活性,也就是弹性。我看到一本30年代末世界书局出版的教科书,名为《本国史纲》,副标题为《中学活用课本》。这本书的小字较多,前言里说,这个课本既可供初中教学,又可供高中教学,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课本的弹性很大。像它这样弹法,我是不以为然的,因为高中、初中的历史教科书在要求上有较大的差别,而这一差别,仅在文字的多少上是不能体现出来的。然而,活用课本的灵活性可以借鉴,即,同一年级学生的水平是有很大差别的,何况我国领土广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水平,有较大差距;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水平也高、中低之分。一本教科书要能调动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让水平高的学生感到满足;让水平低的学生,经过努力感到可以接受。这样,一套教科书的编写必须具有弹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弹性的大小还应当随着不同时代的学生水平,而加以调整。总之,新编的历史教科书的又一重要改革的大大加强了内容的生动性和弹性。这也应当是今后历史教科书改革的趋向。

  二、历史教科书体例结构的改革

  历史教科书内容改革确定下来之后,还要在体例结构上进行改革。我以为体例结构的改革,首先要适应教学内容的改革。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体例、结构也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什么样的体例结构有利于阐述教学内容,就应当采取什么样的体例结构。其次,体例结构的的改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在设计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考察了以往历史教科书和中外港台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吸取了中国古代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等几种史书体例的长处,推出量种新的教科书体例。下面就谈谈这种新历史教科书体例:

  从光绪三十年(19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夏曾佑编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开始,历史教科书大体采用两种体例,章节体和课题体,其中以章节体为多,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体例的优点是便于划分历史时代;缺点是框架大而内容少,课时的划分不明显,不利于教学。同时篇章节的划分,显得过于严肃,不利于调动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编历史教科书体例,以课题为单位,一课内容讲一课时。课前有提示,课文分大字、小字,大字是教师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小字是学生的阅读课文。课文增加竖排字,用于引用文献资料。教科书上还有大量图画、图注、历史地图、图表。课文中间增加了思考题,课后有练习题,课文有注释。这种新体例结构的优点在于:

  1、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以事为纲。历史科学的特点是时序性强,因此,新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吸取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以历史发展时间顺序为主。同时,吸取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优点,以事为纲。这里所说的“事”,包括历史事件,也包括历史现象,如民族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对外的交往等。这样编排,不仅能看出历史发展线索,而且突出了重点内容,显得眉目清楚,旨趣明白。新教科书的编排,在小字、图注或注解里,插入许多人物小传。这就使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注重人物这一点,得以落实。

  2、充分运用小字的功能,使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有了广阔的天地。历史时代漫长,历史内容丰富而芜杂;然而,教科书受课时、篇幅限制,写入的内容有限。如果只用一种字体,很多对学生有用的、生动的内容都不可能写进去。新教科书采用大小字体例,小字的篇幅又多于大字。这样,很多对学生有益的内容都可以写进去了,包括人物介、特写镜头等等;而且,可以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采用大小字的写法,并非我们的创造,早在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商务印书馆编写出版的《国史初级教科书》中,就有了小字体例。如下古史唐纪里,讲唐代诗的体裁,下面就用了一段小字,解释了大字,也扩展了一些有关诗体的知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在六七十年代,也曾采用过大上字的体例,不过,这次新编历史教科书,在大小字体例上,有所创新:一是小字的量大大增加,相当于大字或超过了大字;一是小字的作用着眼于浅化教材、扩大知识面、加强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小字的要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各地区、各学校、每个学生,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和本人的水平,灵活掌握。

  3、为引用文献资料开辟了阵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教科书,大都把文献资料化做编著者语言写入教科书,即使引用了文献资料,也很少用引号。新中国以来的历史教科书,在行文中注意引用文献资料,但数量很少,仅一两句话。港台教材也大体如此。而国外的一些历史教科书,比较注意引用文献资料。如美国、日本的教材,都很重视引用文献资料。美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史,引用了文件、演说词、书信等等。编写历史教科书引用文献资料很有必要,不仅加强了重点内容,给学生以历史的真实感,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为此,新编历史教科书在每课书的版面上都开辟了阵地,中国史引用文献资料以竖排字加装饰边,世界史引用文献资料以横排字加装饰边;此外在行文的大小字中,也引用不少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的引用,不同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具体表现在:一是体裁广泛,包括史书、散文、诗词、歌谣、谚语、对联、当时的小说等等;一是所选资料浅显而生动活泼,有当时的原始资料,有后人留下的文献资料,还有今人的评论;一是文献资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说明或浅化重点内容的,又有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如名言、名句、名诗等。

  4、重图、重表、重注解。在史书中重视图的作用,中国始于南宋史学家郑樵。他在《通志》“二十略”里,特地作《图谱略》,还说古人做学问,“置图于在,置书于右”。清朝史学家章学诚,进一步认为“图像为无言之史”,是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史不立表,而世次年月,犹可补缀于文辞;史不立图,而开头名象,必不可旁求于文字。”他很惋惜司马迁、班固撰史书而没有图,以致使“前世之形势名象无能踪迹”。清代末年以来的历史教科书,开始只有外国史有插图,因那时的外国史用的是翻译本,书上的插图也是外国教科书上原有的。中学中国史课本至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书局印行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才有了插图。但书上的图不多,有古钱币、古代兵车战阵图等。后来,历史教科书上的插图,数量不断增加,到20年代末,还有彩色地图插页,但总的数量不多。新编历史教科书,对图空前重视,具体反映在:一是图量大大增加,是80年代我国历史教科书插图的八九倍。一是图的作用扩大了,一部分图起到了“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如地动仪的剖面图,就代替用文字叙述地动仪的结构;大量文物、考古图,起到了扩大文物,考古知识的作用;部分想像画,增加了课本内容的生动、形象性。

  中国古代的史书很重视表格的作用,史书有表创于《史记》。中国历史漫长,事件繁复、人物众多,一部史书很难包容,以表格表述历史,简单的文字就可表现繁复的历史,使其眉目清楚。南宋的郑樵,赞赏史书列表的体例,他生动地比喻说:“《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章学诚认为表是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可用来写人、写年代、写事件,尤其推崇用表写人。他以为“欲文省事明,非复人表不可”,“人表入于史篇,则人分类例。”我们赞同古代史家的这种见解,新编历史教科书充分运用了表格这种体例,且有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表格的内容广泛,除表事、表人、表年外,还用于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二是吸收近些年图示教学法的长处,吸取香港教科书的优点,表图并举,表上加图,以更好地发挥表的作用,也使表格本身富于生动性和活力。如为表现北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画了一张表,说明968年至1048年禁军人数的增加,具体用一个比一个高大的禁军士兵形象来表现,就显得生动明白。又如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材里没有用文字细讲,而是用一张图来表现,整个图表呈塔形,上尖底宽,国王用王冠表示,再下面是用马做标志的骑士,最底层画着农具、工具,代表农奴,自由民。这张图表形象地展示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

  关于注解,中国史书作注由来已久,而历史教科书加注,则自近代有教科书,就有注。开始,注的体例同古书差不多,夹在行文字里行间;注的内容,包括古今地名对照和人物介绍、事件的具体情节等。后来的注改在每章的最后或本页的下面。当然,后一种比较科学,学生在本页就能见到。新编历史教科书仍然采用注在本页下方的做法,但注的量比以往大大增加,其内容也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有所不同,除一般的释词外,还包括扩大知识面,如人物介绍、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亡等;介绍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分析能力。尤其是介绍学术界不同观点,这是以往历史教科书不大有的,今后的历史教科书在这方面应当加强。

  5、课前提示和课文中间的思考题。新编历史教科书还采取课前加提示、课文中间加思考题的体例。课前提示,用生动的提问概括一课内容,便于教师提纲挈领和进行启发式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带着问题学习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形式的提示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里是没有过的。课后安排练习,是教科书在体例上区别于一般书籍的特点。课后有练习的历史教科书,我看到的始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新中国的教科书。新编历史教科书在练习题方面也有所革新,主要是适应教师教学需要,除编有课后练习外,还在课文中间,增设了一种思考题,用花边框起来。目的是在课堂上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题的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回答出来。从思考题、练习题上看,今后应加强能力培养的题目,而减少单纯记忆性的题目;初中历史教科书还应加强题目的活泼趣味性。

  综上所述,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所推出的新历史教科书体例,其各部分虽然多数在中外以往的历史教科书里采用过,但把分散的、具有新意的各部分,按恰当的位置,集合为一体,就形成了新的历史教科书体例。这种体例的特色是,不仅能容纳教科书丰富的内容,使教科书具有较大的弹性,而且从1990年秋季在全国28个省市定点实验的效果看,的确易教易学,为广大师生所欢迎。从今后历史教科书的发展看,体例结构还可能有新的改革,但大小字的体例和图画、表格、文献资料的增加也会是改革的趋向。

  三、历史教科书的语言文字

  对历史教科书的语言文字,人们历来主张来谨、简洁、朴实。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教科书除注意内容外,对语言文字的要求一贯比较严格。早在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任社长时,就亲自修改书稿的文字以为示范。历史编辑室的老一辈邱汉生、苏寿桐、李纯武先生等,对中青年很注意文字要求。他们不仅要求文字严谨、简法,还要求文字表达要生动一些。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批语有些史学文章“不能引人入胜,反而能让人败兴,不愿卒读”。他要求史学文章的文字表达,要“切实些、清楚些、简要些、生动些”。这虽然是对史学文章的要求,我以为也很适用于历史教科书的文字表达要求。在这次编写新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之前,我们征求顾问专家意见,当代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就建议历史教科书的标题同历史专著有所不同,要生动活泼一些,可以引用诗句做标题,让孩子们更喜欢学。受到这一启发,我们在标题的设计上,就引用了一些诗句。如讲唐朝和回纥关系一目,引用了唐诗“回鹘衣装回鹘马”一句;讲唐朝了??关系一目,引用了唐诗“本书本一家”一句,同时,我们更加认为教科书的语言文字,不仅要严谨、简洁,而且要生动活泼。特别是小字、图注、注解,要写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有兴趣去学。如过于强调朴实无华,像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编历史教科书本着这种思想,在语言文字上下了一番功夫。对大字,要求严谨、简洁,但也要注意有文采;对小字、图注等,要求生动、形象、明快,但也要严谨、精练。无论大字、小字都要如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历史同文学不一样,文学可以用夸张的语言,可以加以想像的描述;而写历史,要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不能任意想像或夸张。正如章学诚所说“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在中国,许多大史学家又是大文学家,古代有司马迁、司马光等,他们的《史记》|《资治通鉴》,其中写战争,栩栩如生,“使读者如置身于行伍沙场上”;现代的有郭沫若、翦伯赞等,他们的史著,文采飞扬,令人屡读不倦。当然,这些大史家的史著,同纯粹的文学作品完全不同。新编历史教科书尽量学习大史家的笔法,写出生动的历史。写历史人物时,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品格,我们常用生动的文字叙述些真实的小事来烘托,。如,中国古代史里写清太宗优待汉官的一段文字就很生动形象:

  著名的汉官范文程,很有才干……太宗对他十分敬重,凡臣下奏事,都让他们找范文程商议,再做决定。太宗还常让范文程陪他吃饭。有一次,菜肴里有许多山珍海味,范文程想到父亲从未吃过,迟迟不下筷子。太宗看出了他的心思,命人把这些山珍海味送到范家,赐给他的父亲。

  这段文字,朴实而又活画出范文程的孝心和清太宗对范文程的诚心。又如,淝水之战写东晋宰相谢安听到得胜消息后表面的沉稳和内心的喜悦,也写得活灵活现:

  淝水之战期间,东晋大臣惊恐不安,谢安却镇定自若,和朋友安然下棋。前线捷报送来,他看后,不动声色地放在一旁,继续下棋。朋友问他战况如何,他轻描淡写地说:“小儿辈已经破敌。”可是,当他下完棋回屋时,由于兴奋过度,连门槛绊断了木屐齿都没有发觉。

  我们还常用人物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品格。如为了表现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为真理现身的高尚品格,新教材引了他在教会宣判他的“罪行”和他临刑时所说的话:

  当教会判处他死刑时,他却毅然宣称:“你们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临刑时,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了解我的价值。”又如,在写中法战争的镇南关大捷时,冯子材老将的英勇无畏的鞲瘢?峭ü??谡匠∩系亩?骼幢硐值模?
  3月24日黎明,法军重炮猛轰清军阵地。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法军蜂拥而上,有的已越墙而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的冯子材,足蹬草鞋,身著短衣,手持长矛,大吼一声,率二子跃出战壕,扑向敌军。全军振奋,一起杀出,争先恐后,冲入敌阵,展开肉搏战。……

  除写人物外,其他小字也讲求生动活泼,如写半坡彩陶花纹的一段文字就很出色:

  花纹绘得生动活泼,鱼儿的嘴有张有合,小鹿驰骋,栩栩如生,还有衔鱼的水鸟、匍匐欲跃的蛙类。

  就是大字,也在简洁中注意文采。如写隋唐时期的建筑,只用了50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了隋唐时期的建筑特色:

  隋唐时期,在各地大量兴建宫殿、寺庙、佛塔和住宅。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纤巧。还有图注,为表现图的活力,更加注意文字的活泼。如写明朝戏剧,画了一张明朝人观看《唐明皇游月宫》的图,图注是这样写的:

  场上用黑色布幔把台遮住,上场的人,用宝剑一挥,霹雳一声,黑幔收去,露出一个圆圆的月宫来,四周环绕着五色云气,中间坐着嫦娥,还有桂树、吴刚白兔捣药。月宫前用轻纱隔开,里面点着几支蜡烛,光色透青,像天刚亮的样子,随后撒开一匹布,作为桥梁,唐明皇从桥上慢慢向月亮走去。这神奇的境界,使人忘记是在看戏。

  师生看了图注说,不动的图画,通过生动的图注介绍,似乎动了起来。语言文字的活力在这里充分展示出来。

  从历史教科书的发展上看,语言文字的要求应当越来越生动、讲求文采一些。尤其是标题,应当更活泼一些,标题是引人入胜的门槛,标题的严肃、呆板,常常会令学生望而生畏。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在教材的改革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然而,历史教科书的改革是无止境的,随着时代的前进,从内容、体例、结构到文字,都需要不断改革,改革的趋向,总要跟上时代步伐,总要赢得广大师生的首肯和社会的欢迎。我想这应当是我们历史教科书编著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此文于1994年6月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15周年之际,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将。载于1993年《课程?教材?教法》10期,并收入《20世纪末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的改革及其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论文集》等书。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