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研究 > 教学研究 > 语文教学
要把预习放到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
2001-11-22    海南吉万松

字体大小: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如果教师切实重视对预习的指导,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的长期实践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自学能力。

  叶老曾指出:“教师不宜以讲课为专务。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讲”,要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自求后得之与否得之正误为依据。他还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机”即学生在运用心力自求后的思维走势:求彼之所未知。在预习中,学生通过“动天君”,已对学习对象作了初步探究,对课文已有所认识和了解。对学生领悟了的,研究出来的,则无须乎教师“讲”了;而对学生困惑之处、谬误之处或见不到之处、不得要领之处,教师则要有的放矢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引导、启发乃至纠正、补充和阐发,从而真正使教师的“讲”成为学生所需,真正使教师的讲,讲到学生的惑处,讲到关键处,讲到深奥处。这样的“讲”当然也就会更深入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可见,预习不仅有益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强化了“导”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学生通过自奋其力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亦即叶老讲的“讨论”)学生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学生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正如叶老所说: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可见,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无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