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部 > 部委动态
教育部"微言教育":高校可自主探索慕课学分互认
2015-05-0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做客“微言教育” :高校可自主探索慕课学分互认

  慕课能走多远?慕课要不要广泛推开,每所学校都建设平台?慕课的版权归谁?选修慕课怎么算学分?慕课刷新着人们对高校课堂的认知,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5月6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做客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回答网友的提问。

  不主张所有高校建慕课平台 

  “高校搭建慕课平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并不主张高校都搭建难以形成规模的小平台。”但张大良同时认为,所有高校都可借力慕课。一些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技能传授,可通过慕课实现。高校可依托公共服务平台采用云服务等方式搭建专属的慕课应用中心,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慕课潮涌起时,怎么解决众多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享、学分互认的难题,尤其是能否实现慕课学分国内高校统一互认,建立学分银行,推进完全学分制?张大良介绍说,教育部将在国内已运行平台中择优遴选几家公共服务平台,并鼓励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教育部也正在指导部分高校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慕课学分认定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加强研究和指导,发挥高校自主性,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在线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

  慕课“国家队”偏爱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 

  慕课要不要有“国家队”?“国家队”的慕课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张大良说,国家会重点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那么,国家以后是否会将慕课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心?慕课是否会取代精品资源共享课?关于慕课课程证书的效力和作用范围,国家是否会统一规定呢?有网友提出这个问题,张大良认为,二者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能相互替代。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点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在验收时需要提交5年的维护计划,以保证课程的持续共享与应用。

  慕课版权属高校和团队共有 

  张大良说,在线开放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不能取代学校课堂教学。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对于慕课教学,教师要面对不同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

  一位网友认为,目前国内慕课平台很多,学校采取广撒网的战略,多平台开课徒增教师负担。张大良表示,教育部下一步将组织遴选认定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营造开放合作的网络教学与学习空间,协调解决教师多平台开课负担重的问题。

  目前的慕课平台强调资源和数据交互放在云端,那么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高校失去课程资源实质性主权的问题,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张大良认为,在线开放课程是课程建设团队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高校和团队共有。公共服务平台与高校、课程建设团队签订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确保课程正常传播,保障各方权益。(记者 赵秀红 5月6日发自北京)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民日报:慕课十年,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 人民日报:慕课打开教育数字化新空间
· 人民日报:我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
· 慕课10年:数字化为高等教育插上腾飞翅膀
· 慕课十年:高等教育教学进化之路
· 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教育部“云发布”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 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上举行
· 突破慕课(MOOC)发展的难点在哪里?
· 专访高校名师孟宁:“智能基座”精品慕课打通产教研壁垒,激发教学新理念
· 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