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部 > 部委动态
教育部发文明确: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由各省确定
2017-02-27  北京青年报  

字体大小:

  2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并明确: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连日来,很多家长据此认为上学时间有松动,甚至有人解读小学入学儿童出生截止日期可推迟到12月31日。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事实却并不如此。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近日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北京2017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尚未发布,暂没有相关消息和回应。 另外,北京市教委提醒家长和学校,随时关注市教委发布的入学政策变化,并透露最晚5月初北京市教委将发布今年最新的小学入学政策,届时入学出生年月究竟定在何时,将以最新发布为准。

  教育部通知一出台,有人解读为小学入学儿童出生截止日期可推迟到12月31日,这意味着最早5岁8个月的孩子便可入学。然而,北青报记者细读文件发现,教育部此次发出的《通知》说的是:就读小学一年级儿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统筹确定,推迟到12月31日的说法,有以讹传讹之嫌。

  就“法律规定”而言,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而新学期一般都是9月1日开学,在9月1日开学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生日截止到8月31日,这是为什么大多数省市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基本都是8月31日的原因。此次教育部印发文件,把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期统筹确定权交给各地方,不少人认为以后不再限于8月31日这个截止日期,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所以此次教育部把入学截止日期变化交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是符合因地制宜的做法。文件里没说截止时间变成12月31日。”

  2009年至今,除2015年外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在增长,随着二孩政策的放开,预计未来中国出生人口还会继续增加。近年来,各省各地区已在努力增加学位,用扩大班额、改扩建学校、新办学校等应对生育变化。但全国各地情况不同,生育意愿和教育资源都不一样,能否有足够的空间应付未来的人口增长,最终还取决于各地实际情况。日前,多位家长在受访时反应不一。有家长坦言,每一年为抢在9月1日前入学,选择8月底剖腹产的妈妈不在少数。“现在不限定8月31日,早入学对孩子以后升学求职都有年龄优势的,理想状态是放宽到12月31日。”但也有家长表示担忧,早入学截止日期放宽至12月31日,同样会带来一批本该在1月出生的孩子提前落地的情形。“年龄太小,把孩子送进学校,大人小孩儿都难适应吧。”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地方来决定孩子入学时间甚至将来可以考虑交由学校来决定入学时间,这种不‘一刀切’的做法,更符合教育规律。”他还补充道,要改变家长“抢跑”心理,关键还在于对家长的宣传和引导。家长要多一点理性,不要把早一天晚一天上学等同于是否“输在起跑线”上,要理解孩子的自身成长规律。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新学年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 多校老师暑假备课忙
· 北京市各区小学入学政策出台
· 浙江发布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
· 北京去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4.06%
· 陕西教育厅: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
· 引优质教育资源 北京小教资源实现跨区县组合
· 小学班里"世界通"多 小孩看得懂世界吗?
· 湖北省武汉市小学试点游泳进课堂
· 北京西城收紧小学入学政策 增12所对口直升初中
· 教育部要求今年100%城市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