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河南郑州:抬高农民工超生子女入学门槛惹争议
2008-02-22  大河网  连惠燕

字体大小:

  新闻链接

        郑州规定农民工超生子女上学将受限制

  2月20日,郑州市教育局局长司福亭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表示:今年,郑州市教育局将借鉴外地经验,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有可能抬高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门槛。

  昨日(21日,下同),这条消息在社会上引发广泛争议。有学者认为,不能以超生为借口,而剥夺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也有专家认为,这仅是解决城市学校不被挤爆的权宜之计,有它的合理之处。

  【农民工的满足】

  孩子能在城里上学,心里很踏实

  中午12点多,郑州市杜岭新村门口的经二路上,下班来吃饭的人成群结队。

  “妞妞自打一出生就招来了不少麻烦事,交罚款,现在又要遇上上学难。多生个孩子还真麻烦,今年上学该咋办?”林女士一边把烧饼装袋递给买东西的人,一边对正在揉面团的丈夫刘福作说。

  3年前,刘福作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从柘城县的农村老家来到郑州,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分子,现在靠卖烧饼和麻辣串为生,租住在附近的都市村庄里。每天早起晚睡,但看着儿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进了附近的丰产路小学读书,他还是觉得很知足。

  “公办学校每学期只交100多元钱,不交借读费,教学质量还好。我认识的一个老乡,孩子在民办学校上学,一学期交四五百元呢。”林女士说。

  刘先生和妻子还盘算着,今年秋季把女儿也送进一所公办小学读书。但听说,今年要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限制,超生子女入学可能会受限制,妞妞属于超生的,女儿的上学问题让夫妻俩沮丧。

  “超生的孩子也是孩子,不能不让他们在这儿上学。”刘福作说,老家的父母都60多岁了,如果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自己不放心也舍不得。

  【城市的苦恼】

  大班额一直降不下来

  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拉大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拥入,郑州市区的教育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区中小学都人满为患,大班额居高不下。

  通常中小学校46人~55人为“大班额”,56人~65人为“超大班额”,66人及其以上为“特大班额”。郑州市2007年秋季招生时,除了惠济区平均班额接近标准外,其他各区小学的平均班额都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金水区为每班65人左右、二七区(不含农村)为每班57人左右、中原区(不含农村)为每班62人。

  金水区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秋季招生期间,金水区的26所公办小学的平均班额达到了72人,生源相对集中的学校已经达到了80人以上。这在市内各区的平均班额中是最大的。该区的文化绿城小学甚至曾经一个班达100人以上,最后不得已只能扩班。

  为此,去年招生期间,该区的不少学校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的年龄限制。“不限制不行啊。”该区一所热点学校的校长说,如果不想办法限制,根本不可能把班额控制在70人以内。

  有教育部门人士预测:今年秋季,我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也免除学费,这个消息可能吸引更多农民工子女拥入城市就读。如果不加限制,现有的城市中小学校可能被撑爆。

  【农村学校的尴尬】

  学生大量流失,中小学多闲置

  与城市的中小学校挤不下相比,由于农村适龄儿童随父母大量拥入城市,农村的教育设施严重浪费。

  本报曾经报道过这么一个稀罕事:在商丘市宁陵县城郊乡石井小学,老师比学生还多,4个年级段,25位教师仅有18名学生。

  谈起学生流失的原因,该校校长孟祥锋介绍,主要是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不达标,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虽说在农村都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很多在城市务工的父母还是愿意拿高价让孩子到城里就学。人大代表曾提议对超生子女在郑入学设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03:36 大河网-河南商报

  经过调查,在农村许多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流失严重,大量校舍闲置。

  【问题的根源】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教育的冲击,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快新建学校的建设速度,但政府投入不足却制约了建设步伐。

  有资料显示:2000年至今,郑州市区新建住宅区建筑面积1700万平方米,约新增外来人口77万人,其中6至17岁学龄人口增加了16万人。目前,进入郑州市区公办学校读书的农民工子女已占到所有在校生的13%。

  1998年到2004年间,大量农民工拥入郑州市,但这6年间,郑州市未新建1所小学。直到2005年,新建22所中小学才被列入政府的“十件实事”中。而根据2006年《郑州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未来5年郑州市区中小学人口计算,未来5年郑州市区缺少中小学74所,每年需要新建15所中小学。

  按照《教育法》规定,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占GDP的4%。

  据郑州市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士透露,近年来,市政府拨给的教育投入不足全市GDP的3%,郑州市教育部门建新校的费用,大多靠本该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的教育费附加和学校自筹资金,郑州市教育费附加已严重透支。

  此外,尽管现在城市中小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不再设置门槛,也不收取借读费了,但是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在拨付生均教育事业费时,还是按照城市入学孩子的人数拨付,这也是导致教育经费不足的原因。

  人大代表曾提议对超生子女在郑入学设限

  基于郑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资源有限,新建学校跟不上的现状,2006年10月,郑州市部分人大代表在视察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后,全国人大代表胡大白提议,目前郑州市区中小学接受学生能力严重饱和,虽有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但部分农民工超生子女大规模进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她认为,政府不仅要关心和保护农民工,也应该对农民工超生子女在郑州入学设置限制。例如目前城市只能给每个农民工家庭提供两个入学名额。

  近两年,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出台政策,抬高大量拥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条件。其中计划生育证被作为小学入学报名时所需出示的证件之一。

  【观点PK】

  正方:可缓解教育资源紧张局面

  超生的孩子有可能被限制进城上学,这种想法是否合理?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牛苏林认为,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教育部门为缓解城市资源紧张的一个权宜之计。

  “外来务工人员超生子女入学受限,可能是教育部门迫不得已而为之。”牛苏林说,在农村家里有两三个孩子很常见,没人觉得特别,但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一家占用多个孩子的教育资源,对城市的居民来说这也不平等。这个问题凸显出来,在子女入学问题上成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中的一对矛盾,这就需要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制定详细的标准。

  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河南省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上有明确规定,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学习的,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当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不准对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设置附加条件。

  那么,外来务工人员超生子女入学受限制算不算是附加条件并与 《条例》相悖呢?

  牛苏林表示,《条例》具有导向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不设门槛是发展的大方向。但教育部门所说的提高门槛,只是具体到部门时做的一个补充规定,带有临时性,是城市教育资源容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临时过渡。

  城市的规划往往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的发展了,教育设施也应按规划及时补充。

  反方:超生孩子也应平等享受教育

  “外地孩子纷纷来郑州上学这是好事,说明市区教育条件好,城市有亲和力。”郑州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说,他曾做过调查,郑州公办教育资源确实不足,但超生的孩子也应享有免费义务教育。

  张明锁认为,外来务工人员超生违背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父母超生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也就是依照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

  但子女是无辜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了,应该被看做是国家的小公民,享有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当然也包括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如果因是超生子女就丧失受教育的权利,无疑是让孩子承担父母的过错。

  农民工超生子女的身份不应该成为入学限制的理由,如果以此设限就等于剥夺了一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家长在郑州打工,把孩子放在老家,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仅对孩子心理、性格等方面的成长不利,从人文关怀上来说,也不太合人情。

  张教授建议,政府对民办学校多加扶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让民办学校分担一部分市区教育资源紧张、学生入学难的负担,让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孩子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北京西城区抬高转入学门槛 收紧户口、住房规定
· 体育特长生"优惠"引争议 揭单一评价机制缺陷
· “循环教材”试水引争议 反对者称让孩子更累
· 江苏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引发争议 现推广难
· 教师用“麦克”上课引争议
· 教育学会会长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惹争议
· 教育部将试点设京剧课续:是否搞一刀切引争议
· PNAS:猴子试验揭示现代管理的真谛
· 北大不鼓励招偏才引争议 选才给先行者更多空间
· 幼儿园孩子给老师行“跪礼”引发争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