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光明日报:恢复高考四十年
2017-06-02  光明日报  

字体大小:

  原标题:恢复高考四十年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峡谷,有平川,有的时段波澜不惊,有的时段卷起惊涛骇浪。1977年恢复高考,就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恢复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它是历久弥新的记忆,是值得珍藏的历史。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古语说“四十不惑”,于不惑之年回望当年的恢复高考,更有沉郁厚重之感。

  高考的正面功能与积极作用是以考促学,即促进学生努力向学、提高民族文化水平。考试制度的好处有不少,其中之一是求己而不求人。采用其他选才方式往往需要求人,要看别人脸色,且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他人。考试则提供一个反求诸己的机会,能否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因此考试选才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青年学生参加高考,全社会的读书学习热情在高考制度的促进下持续发展。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尽管试题不难,但许多考生连最基本的题目都不会答。可是几年之后,试卷难度提高不少,从答卷反映出考生文化水平已大大提高,可见高考极大地调动了千百万青年的学习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国民文化素质的迅速恢复和提高,被“文革”摧残的文化教育很快得到复兴。

  在恢复高考的1977年,选拔了27万人,却调动了几千万人。尽管当年高考录取率只有4.8%,570万考生中绝大多数没能考上大学,但高考恢复使每一个人可以有做大学梦的权利和希望。1997年,多家中央报刊开展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活动,从应征文章看出,无论是当时考上的,还是落榜的,都对恢复高考唱出发自肺腑的赞歌。不少人虽然高考落榜,但由于受过高考总复习的煎熬,养成了坚毅的个性,得到了一笔精神财富。

  在高考恢复4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高考制度?笔者认为,尽管高考有其局限,但总体而言,恢复高考40年来,通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学生,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这些年的经济腾飞,与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改革密不可分。

  而且,高考制度还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它在促进民族文化和教育发展,包括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等方面,也起着巨大作用。我们在看到高考弊端的同时,应充分肯定高考的积极作用。

  作为一种测量工具,考试让所有应试者接受相同的挑战,将个人的才学和能力放在首位,因而历来被视为可以客观公正地选取优秀人才的公平尺度,或称“量才尺”。高考作为公平选拔人才的手段,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经过11年的中断,高考1977年恢复,成了拨乱反正的风向标,表明一个可以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来临。高考制度的恢复使教育恢复了正常秩序,更带动了整个国家由乱而治。人心向学、人心思治,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稳定下来,走上正轨。因此,恢复高考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恢复高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高考选拔出来的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将会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显现。

  (作者:刘海峰 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1291万考生迎来2023年高考
· 今年高考结束了,高考未来再思考
· “硬核”科技元素贯穿今年高考语文试卷
· 又到一年高考时,应该让考生和家长知道高考的隐形功能了
· 加油吧,1078万考生
· 2021年高考时间公布 教育部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志愿填报指导
· 聚焦2020高考:今年高考题,看点在哪里
· 教育部 公安部联合指挥调度全国高考工作
· 防控常态化,高考如何战疫?
· 教育部: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