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人民日报:慕课打开教育数字化新空间
2023-06-25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工作之余,很多人都有“充充电”“加加油”的想法。慕课等在线教育的兴起,让越来越多人有了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机会。截至去年11月,我国慕课数量已经达到6.2万门,注册用户4.02亿,学习人次达9.79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认定3.52亿人次,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慕课经过十年探索与实践,正在为更多人打开知识的大门,成为中国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

  慕课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教育数字化的推进。作为线上学习平台,慕课一头连着教育资源,一头连着无数学子。它让知识得以跨越山海,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抵达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心灵。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是慕课的独特价值,也让它广受欢迎。2013年起步时仅有5门课程、上百个注册用户的慕课,如今不仅课程数量和学习人数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还从公共课、通识课逐步拓展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验课,建立起覆盖多学科门类的体系。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断丰富,慕课等在线教育在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更加彰显。以“慕课西部行”计划为例,仅2022年就帮助西部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126万门次,参与学习学生数2.1亿人次,有效提升了西部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慕课在诞生之初,就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为立身之本,从而为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如今,不断发展壮大的慕课,正在推动教育形态发生深刻改变。不少教师依托慕课尝试在线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以实现。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互动、获取教学行为大数据,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更加客观的教学标准、方法、评价等,更好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可以说,慕课等在线教育的兴起,打开了教育数字化新空间,为教育创造了更多可能。

  乘着数字化的发展浪潮,慕课等在线教育为人们便捷、高效地获取新知识和更多信息资源提供了强大助力,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的教育新形态。不过,真正让人培养出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慕课等在线学习方式,一直存在学生完课率较低的短板。在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慕课等在线教育要想继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吸引力,提供更有价值的深度学习。一方面,要在优化交互体验、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多沉浸式、更具实感的在线学习体验。另一方面,要健全用户反馈机制,完善针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提高服务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慕课等在线教育,能把优质教育资源开放给社会公众,彰显了教育数字化的巨大优势。这样的发展,也让人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更好图景——以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每个人都拥有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拥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丁雅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人民日报:慕课十年,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居世界第一
· 人民日报:我国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均居世界第一
· 慕课10年:数字化为高等教育插上腾飞翅膀
· 慕课十年:高等教育教学进化之路
· 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教育部“云发布”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 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上举行
· 突破慕课(MOOC)发展的难点在哪里?
· 专访高校名师孟宁:“智能基座”精品慕课打通产教研壁垒,激发教学新理念
· 慕课打开教育更多可能
· 中国慕课:时空革命引领课堂革命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